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2、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运算定律。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1)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并与同学交流。(2)根据表格,填一填。名称举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3)算一算。①计算:2.5×12.5×4×8=(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10×100=10002.混合运算.(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板书(710-18×4)÷2=(710-72)÷2=638÷2=319(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二巩固练习。1.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3~7题。复习内容:综合练习练习目标:1、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2、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练习过程:一、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2、练习。(让学生先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二、文字题的列式计算1、例:用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然后讲解)(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4)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综合算式:(3-2.25)-0.9=0.75-0.9=1-0.9=0.10.75除以,虽然是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但是像这样情况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2.练习(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0.2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25.16÷3.7-0.2×20=6.8-4=2.8问:这里“的商”“的积”为什么可以不添上括号?(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174.8-74.7)÷0.91-100.95=100.1÷0.91-100.95=110-100.95=9.05问:这里“的差”为什么要添上括号?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例如:a÷b可以读着:(1)a除以b;(2)b除a;(3)a被b除;(3)b去除a。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对于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列式时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地使用括号,以及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复习内容:解决问题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复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算一算。出示算式:过程要求:(1)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2)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3)选择部分算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2、列式计算。(1)200的是多少?(2)200减少后是多少?(3)甲数是500,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多少?(4)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是多少?(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比甲数多多少?过程要求:①利用电脑课本或幻灯逐一出示以上题目。②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④列式计算。二知识梳理1、说一说解决问题,有哪些主要步骤。学生回答时,不必要求统一表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内容正确都应该予以肯定。如:(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计算;(5)验算。2、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过程要求:(1)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2)与同学交流,互相探索、整理;(3)不必作统一要求,让学生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方法。3、举例说明。(1)出示例题。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