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吴郁、杜甫、陆游在两当活动略考张辉吴郁,出生于两当县西坡镇三渡水。这里属于嘉陵江水系,嘉陵江自西秦岭南麓发源,流经陕西凤县后进入甘陕交界处的灵官峡口,出峡后直穿西坡镇向南流去。在三渡水,恰好有两条支流(一条泰山河,一条温江寺河),同时汇入嘉陵江,恰好形成三支水由三边流向一点聚会的壮观景象。三渡水,顾名思义,即三条河流汇聚之义,由于这三条河流经地域、地质的差异,导致同一个季节,水温明显不同,水色深浅不一,连水中的鱼儿,水草等也是明显有差别,真是有“三尺不同天”之变化。而三条水所夹角度很是优美对称,水中洲地平坦、开阔、沙细柔、石奇异,洲形如琵琶,流水汩汩,声入幽噎的琵琶声,故名为琵琶洲,自古就有琵琶秋水之美誉。在夏日,三渡水已经成为当地人们休闲避暑游乐之佳所。吴郁就出生在三渡水这个魅力独特的地方,是土生土长的两当人。他自幼生活在这里,三渡水优美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操,淳朴的民风造就了他的敦实、忠诚。所谓“地灵人杰”,三渡水养育了他,给予了他灵性。吴郁自幼聪明过人,从小发奋读书,立志报效国家。在不懈的努力下,吴郁后来在唐肃宗时官至御史大夫,因排行第十,被称为吴十御史,其性格耿直、为官清廉,后因处理间谍案而招致“上官”不满,为别人辩诬而被贬官,这在当时是“朝廷非不知”的。吴郁怀着遗憾和愤懑离开都城,只身前往长沙。吴郁的好友杜甫,对吴郁的遭遇深为同情,且为他的人品感动。杜甫当时身为左拾遗,对朝廷做法不满但由于自身身处逆境,未能积极疏救也无力疏救吴郁,这使他感到“致死难塞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工参军之职,携眷西行。一路自陕西秦州出发,赴同谷,过两当,入蜀。杜甫边行边寓,途中经历艰辛,生活凄苦。但是诗人在此途中写了大约一百二十首诗,把边疆的危机,山川的形势,以及城郭村落,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都收入了雄浑健壮的诗篇中。这些诗集中真实的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当时悲愤忧郁,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千百年来,一直激发着人们热爱祖国河山,关心群众疾苦的情思。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诗人自己说是因为当时兵荒马乱,生计艰难,才为投靠亲友而远游的。当然这是诗人弃官西行的原因之一,但这说明,投靠亲友是诗人求得生计的办法之一。在离乱漂泊之际,诗中对亲友的怀念和对情谊的珍重,更衬托出诗人流落他乡的无限伤悲。孤独寂寥的流寓生活,使诗人异常怀念云隔山阻,天各一方的亲友。杜甫到两当最大的可能就是经过河池,翻越巾子山(又名铁山)和附近的入蜀要道青泥岭,来到嘉陵江和永宁河会和的合河口(以上四地均在徽县境内)。这里和两当县(今两当县西坡镇附近,当时是两当县治所)毗连。根据杜甫当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他只能选择最近路线,否则是无力到达欲往之地的。杜甫几经辗转,在秦州、同谷投靠之人不是无力就是无意,生活无计的杜甫被迫南下入蜀。因为成都有几个知己好友,诗人希望到了你那里能够得到生活上的帮助。杜甫经过河池,翻越巾子山和青泥岭,来到合河口时想起了在行都凤翔时和自己共过事,后被贬谪长沙的两当人侍御吴郁,他想此时吴郁应在家乡两当,便专程绕道访吴郁。适逢吴郁不在,诗人对着吴十侍御江上旧宅,内心无限感慨,写成了《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检查了自己当年未能尽职尽责,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杜甫寒城朝烟淡,山谷落叶赤。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鵾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宿昔。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得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分析: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杜诗祥注》说:“殆是公自秦州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此说在旧书中影响很大。其实,同谷在秦州西南,两当在秦州东南,三地相距甚远。且杜甫自秦州赴同谷,是经赤谷到现在的西和县,然后折东南到同谷,根本不经过两当。今考杜甫离开同谷以后,是从现在的徽县、两当交界处(嘉陵江玉永宁河、田家河回合地——合河口)沿嘉陵江而下入蜀的。这儿离吴郁江上宅(在现在甘肃两当县西坡公社境内)较近,诗人很可能是从这里专门看望吴郁去的。(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考虑,诗人在秦州居住期间专门去两当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这首诗似应定为“赴蜀途中访吴郁两当故居”是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动机,诗中已经交待的十分清楚:吴郁因处理间谍案而招致“上官”不满,为别人辩诬而被贬官,这在当时是“朝廷非不知的”。杜甫那时身为左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