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2021年德育工作计划平昌县三十二梁小学2021年德育工作计划本年度学校德育工作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律、安全、环保“三大常识”进课堂工作,大力推进创建“文明校园”,扎实开展“品格教育”。用好用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鲜活素材生动“教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法治道德教育,培养广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健康的心态、不畏艰险的品格、助人为乐的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素质、科学素养;引导广大师生爱党爱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遵从规则、遵守法纪。一、工作原则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2、求实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在德育的理念思路、内容方法、载体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统筹协调。在学校内部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同时开发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二、工作目标1、以师为本,抓好德育制度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机制建设。2、以生为本,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将品德教育与法制、安全、健康、环保等有机结合,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3、以校为本,整合社会、家长、学校资源,全方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三、主要工作及措施1、明晰德育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切实开展好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突出以生为本,以理想信息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卫生教育为指导,进一步创新德育的机制和方法。(2)注重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和守纪习惯,把重点放在训练和养成上,做到一项要求,百遍训练,千遍检查,让学生学会做人。开展“班级实践周”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继续开展“文明之星”评选活动。2、优化德育方法,加强德育主阵地建设,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1)开齐上足德育课程,上好道德与法治及品德与社会课,充分发挥晨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板报等作用,提高德育课程教育的实效。(2)将德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去。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全体教师要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用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用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能征服学生;用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影响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4)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少先队大、中、小队建设,开展好队会、队日、队长学校活动,积极发挥少先队在班集体建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建设快乐的少先队集体,引导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中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3、丰富德育内容。(1)抓好微德育。以周一国旗下讲话实施为切入点,以晨会课为突破口,细化德育实践活动,突出从小事做起,选择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活动,持之以恒地常规教育,增强教育效果的冲击力。根据时令特点和上级安排,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适时开展抗战胜利日、感恩教师节、庆国庆、我们的节日:重阳、体育节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德育活动。(2)贯穿慢德育。创新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3)绽放暖德育。认真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家访率达班级人数的50%。鼓励年轻班主任开通班级家校联系QQ群、微信群,运行学校微信公众号,探索手机里的家长学校。办好学校鼓号队、广播站,继续开展班级之星等评选活动。4、强化“三结合”教育,推进“三全教育”落地落实。(1)加强思想道德基地建设,定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研学旅行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2)实现家庭教育新突破。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增进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开设讲座、随堂听课,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涵,并确保家长参与率,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3)充分发挥关工委在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校关工委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感恩等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关工委注重关注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少年的情况,与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少年结对,给予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少年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