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單元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地域遷徙」的必然,其次討論臺灣自西元1949年以後的國族認同、省籍認同,再討論新移民在臺灣的處境,希望透過臺灣的社會變遷,反思我們面對新移民應有的態度。能知道移民遷徙的歷史必然。反思我們在面對新移民時,看中的究竟是人的籍貫、國籍?還是人成為人的價值?臺灣現況..桃園市外籍婚姻現況..桃園市新移民子女就讀中小學現況新住民微電影--王文進--〈對歷史曲線該有敬畏〉凡研究中國三千年歷史的學者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分裂與統一的年代幾乎各居其半(分裂時期約一三○○年,統一時期約一七○○年),整部中國歷史本來就是統一與分裂的循環更迭,而每次分裂若能歷經時間的醞釀與沉澱才能促進另一次統一的大局面。反之若各項條件尚未成熟,而倉卒統一,則必然帶來更大的災難與動亂。……所以從諸多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對歷史曲折的發展,具有史家的審慎與敬畏。今天若用宏觀視野來看待海峽六十年的分裂,必須正視台灣在中共和平崛起中所注入的正面基因。換句話說,六十年的分裂,對兩岸政黨的「政權」而言,或許有些難堪與挫折,但對兩岸人民的福祉與能量的激盪蓄積,其實是正面的。正因兩岸的人民各自以其滄桑命運去探觸摸索中華民族的未來。職是之故,雙方的經驗都是極其珍貴的,只有勇敢地面對歷史曲折處所提供的玄機與不可抗拒的進程,兩岸一甲子的論述才有可以開展出積極方向。……2009.11.15,發表於《中國時報》關於身分認同作家黃春明說,天皇宣布日本戰敗的那一天,他的祖父興高采烈的覺得「解放」,他的父親垂頭喪氣的覺得「淪陷」。是不是剛好生在什麼年分,那個年份就界定了你的身分認同?……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頁211左營巷子底我在台灣有個家詩人管管,19歲被「抓兵」離開家。幾乎瞎掉、纏足的母親,從梯田那邊用屁股往下滑,碰見那個塹子,碰了以後往下滑……母親給我一個小手帕,裡面包了一個大頭。我父親窮的只剩下兩個大頭……中研院院士、歷史學家張玉法,14歲跟著聯合中學離開山東。到了沒有戰爭的地方,停下來,放著板凳,就上課……湖南、廣東交界處有一個小站-棲風渡,二哥把弟弟拉到一旁說:我北上,你南下……來到台灣,差一點當了少年兵。詩人瘂弦,17歲,為了一鍋肉去當兵。離開河南南陽時,媽媽烙了一些油餅,跟著我們到城牆邊上…竟覺得媽媽好土(當時街上有五千個孩子)再回去已是42年後了,父親死在青海的勞改營,母親在兒子與丈夫生死未明下,連病帶餓死在家鄉。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走向大江大海..鄉愁的想像效忠日本的台籍作家,台灣固然是他們生長的處所,但是跨過海的日本,才是文學的國族想像與原鄉。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鍾理和〈原鄉人〉等,則展現某一代的台灣人,擺盪在大陸和離島之間,母國與殖民宗主國之間,無所歸屬的心情。1971年的保釣運動、1978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等事件,讓台灣重新審視鄉土/國土的想像,加上現代主義文學遭受圍剿,顯現另一種書寫台灣的策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古早古早的古早以前吾鄉的人們開始懂得向上仰望吾鄉的天空就是那一副無所謂的模樣無所謂的陰著或藍著古早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鄉左側綿延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幅陰悒的潑墨畫緊緊貼在吾鄉人們的臉上古早古早的古早以前世世代代的祖先,就在這片長不出榮華富貴長不出奇蹟的土地上揮灑鹹鹹的汗水繁衍認命的子孫假如妳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妳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妳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妳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鍾理和1946年,鍾理和以筆名「江流」發表在《新臺灣》雜誌,該雜誌為臺灣旅平同鄉會刊物。作者介紹1950年出院後的十年間,鍾理和絕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在家養病,這期間,不僅貧病交迫,而且災難連連。同父異母的哥哥鍾和鳴,因「基隆中學案」被槍斃。父親留給他的田產已經因治病變賣殆盡。長子鐵民也得了脊椎結核,因無法同時負擔醫藥費,錯過適切的醫療而駝背。1954年原本健壯活潑的九歲次子,突然生病夭折。他自己則經常面臨舊疾復發的威脅,在1960年8月去逝,享年僅46歲。……鍾理和真正啟發我對中國發生思想和情感的人,是我二哥(鍾和鳴)。我這位二哥,少時即有一種可說是與生俱來的強烈傾向--傾慕祖國大陸。失去二哥,我的生活宛如被抽去內容,一切都顯得空虛而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