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轻松破解马原材料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你轻松破解马原材料题.doc

教你轻松破解马原材料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研政治-教你轻松破解马原材料题(以12年真题为例)七月如火,但近期复习已近深入,也偶有心得,对自己的复习材料和方法以及达到的效果颇为满意,尤其对马原材料题目很有感觉,也是听说着类题目是政治考试中最难的,所以,写来分享大家,希望有所益处,仅供参考,有异议处还望批评指正。针对马原材料题选取了12年的真题,也就是第一个大题来校做分析。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透镜,有放大的功能。”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得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其实这例子是我们生活当中可以遇见的常事,如果让大家用自己非常普通平时的语言表达,我想大家肯定都会,都知道道理和分清是非。但是就是从这种生活中的常识当中抽象出一贯的真理来,这就需要抽象能力。在第一问中,大家肯定都知道,上两个例子当中都是生活中的小矛盾,1中是人与人的矛盾,2是包含了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世界的矛盾。材料一就像我们经常吵架一样,我们面对的解决方式不都是会有人劝你说:“替别人想想”,对啊,就是换位思考,生活中我们叫他“包容”或者“宽容”,而不是总以自己所遵循的规则(因为你那规则在别人的脑海里也许根本不存在)去要求别人。而在材料二当中,当作者看到老人因为自身局限不能正常生活时,就立刻产生了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情境。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换位思考的例子,但是生活中却表现差异很大,因为毕竟一种是愤怒情境下理性转换而另一种是同情情境下的自发转换,这就造成了生活中换位思考的能力差异。但是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表现了主体能动性的改变自身观念以达到与他人和解的目的。所以上升到理论话,难度就是怎样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主体、客体、实践、能动性等。那么用我们“普通话”讲就是“生活中我们要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感受。”而翻译成马哲的话就是“在实践中,主体认识客体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客观认识的目的。”这样上面的对应就很清楚明了。第二问中,这和第一问中问题属性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是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在此处理的是任务世界的矛盾。还是用咱们的“普通话”讲,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或者生活不舒服,那我们就想着法子去改造世界、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其实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