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3.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pdf

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武汉市中小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选修课程。下表是某校课程安排(节选):()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书法蔬菜种植合唱太极拳面点制作课程国画手工编织管弦乐演奏花样跳绳家电维修其中,周二和周五的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A.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经典魅力增强劳动意识B.,掌握劳动技能C.培育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理念D.,养成运动习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建设美好祖国需要辛勤劳动。B:周二的课程是蔬菜种植和手工编织,周五的课程是面点制作和家电维修,这两天的课程内容都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劳动意识,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故B符合题意;A:周一和周四太极拳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同学们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经典魅力,故A不符合题意;C:周三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故C不符合题意;D:周四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同学们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运动习惯,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以下是学校心理健康周“留下你的笑脸”留言墙摘录:◎参加跑步等体育活动能帮助我转移注意,化解烦恼。◎不开心时,我与值得信赖的师长交流,心情就变好了。◎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不良感受写出来,可以让我冷静下来。这些留言的共同主题是()A.悦纳生理变化B.培养坚强意志C.学会认识自我D.学会调控情绪【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会调控情绪。D:从留言墙摘录“转移注意化解烦恼、与师长交流后心情变好了、把不良感受写下来可以让我冷静”等词语中可知,这些留言的共同主题是学会调控情绪,故D符合题意;ABC:悦纳生理变化、培养坚强意志、学会认识自我的观点,不是留言体现的共同主题,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如下标志(见下图),这些标志提示我们要()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毒品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行己有耻,见贤思齐③遵守规则,承担责任④敬畏生命,守护安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自觉遵守规则、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③④:从题文中“禁止”一词中可知,这些标志提示我们要遵守规则,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禁止做的事坚决不做;从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等标志中可知,我们要敬畏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守护生命安全,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题文中的标志没有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己有耻见贤思齐”的要求,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学校文学社举办“最美经典诵读员”竞选活动,普通话标准、喜爱文学的小静很想报名参加,但她性格内向、胆小害羞,不敢参与竞选。如果你是她的好朋友,你会对她说()A.“要学会等待,等老师来找你吧!”B.“多浪费学习时间啊,还是不参加的好!”C.“要敢于迎接挑战,自信地展示自己!”D.“要学会竞争,不要把机会留给别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正确对待竞争。C:小静有普通话标准、喜爱文学的优势,很想参加竞选,但因为性格内向、胆小害羞而不敢参与,作为好朋友就应鼓励她敢于迎接挑战,自信地展示自己。故C符合题意;A: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要主动争取,不能等待,故A说法错误;B:参与学校的活动,有利于在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这不是浪费时间,故B说法错误;D: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与竞争,“不要把机会留给别人”是错误的,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学校法律社团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②冯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行政处罚④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①②:依据教材知识,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从题文中“诈骗罪、有期徒刑、罚金”等语句中可知,冯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判决依据应是刑法,故①②符合题意;③:罚金属于附加刑,不是行政处罚,故③说法错误;④: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