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8卷第6期2009年6月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浅议侗族“大歌”肖育军(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摘: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流行区域、特征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要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关键词:侗族大歌;流行区域;定义;特征;种类;艺术价值;现状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6-0009-03ABriefDiscussionof“GreatSong”ofDongNationalityXIAOYu-jun(ArtInstitute,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556000)time,the“GreatSong”ismuchaffectedbythiskindofareaanditsfeatures.Thispapertriestoprobeintothepassingandthecross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GreatSong”intheenvironmentofpresentsocietyandculture.situation侗族是全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296万,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比邻的广大地带。侗族按地域、方言和音乐文化等差异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黔东南州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以及锦屏县的部分地区属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较早,汉文化程度较高;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较晚,侗族原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保持较完整。作为侗族原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侗族大歌就衍生和流行在南部方言侗族地区。一、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和侗族大歌的含义(一)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历史地域名称。洞是一个行政单位,其下还有若干个寨子)、“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二”“千三”“千五”“千、、、、、、七、”“二千九”的地区;[1]的溶江河沿岸等地是其流行的边缘地区。其中黎平、从江两收稿日期:2009-03-20作者简介:肖育军(1963-),男,重庆彭水人,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声乐、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Abstract: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Dongnationalitys“GreatSong”dependonthespe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AtthesameπKeywords:“GreatSong”ofDongNationality;populararea;definition;feature;kind;artisticvalue;current县接壤的“六洞”地区流行的大歌最为著名。(二)侗族大歌的含义侗族大歌与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构成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三大宝。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并流传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完整的多声部支声复调音乐体系的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性的民间合唱音乐,是南部方言区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民间歌种,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乃至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2宝。]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礼仪社交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3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话,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上世纪,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4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1281No16Vol.2009Jun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后。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不攻自破。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至少由三人榕江县的苗兰、宰荡和广西三江?10?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6月声部的。第三,无指挥、无伴奏。演唱侗族大歌时,为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的高、低音声部,低声部担任主旋律,无指挥、无伴奏,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