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道教文化典故(四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中国道教文化典故篇一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坐的同学们大家好(视情况而定).今天我参赛的主题是道教的文化与其哲学思想。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的传统教派之一,从其古老的历史到深远的影响,道教可谓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执牛耳者(或是集大成者,这个比较通俗)。如今道教文化也早已是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其中的精华也早以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因为不干于这个世界的黑暗,盘古以其大无畏与追求光明的意志开辟出了一个满是光明的新生天地。因为普天之下的人民对明悟的渴望,原始天尊历尽万难终立道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的,可是真理的光芒并不会因为艰难而失去半点颜色。先祖黄帝崆峒问道,老子西出函谷,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何为道德,道的最高体现就是德(德是道的最高体现)。先有重道,之后贵德,二者必不可分。道教的著作有很多,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数道德经了。(一句人法地。。。。)就道出了自然变化的道理。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古之经典,我们不得不为之折服。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也是道教的主要哲学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一般称为普通辩证法,主要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很崇尚自然。)(更主要的是道在阐述一切在告诉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这三个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总结。虽然无为,但却无不为。(就是以静胜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道家思想认为水是最高境界,以柔克刚,水载万物。)(然后就是凡事都是相对,也就是辩证)有阴就有阳,正负,柔刚,好坏,正邪。(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至今日,对我们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八卦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一副简单的图演变出千种变化,道尽千古至理。(。。。。。。。)阴阳二级相生相克,从图中的内容来看,直至今天,道教的文化仍是经久不衰。希望大家对道教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谢谢,拜拜。中国道教文化典故篇二中国道教史话第五章: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阶段的道教1、皇道之宗中唐至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引起了道教中人的关注,陆希声、无能子、李约、王真就是比较突出的。经过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的王道之术有了较大发展。陆希声是晚唐道教学者,著有道德真经传等。他的思想以儒道调和为特色。他的思想特色首先体现在对体用关系的阐发上,提出“体本无用”“用因体生”,道为体,名为用的观点。在道物关系上,提出了道实用虚的观点。他还根据“道体名用”的本体论思想提出了“体道用名”的方法,“体道”就是循顺物之理,“用命”就是适应事变。这个体用模式还被他运用到了解释道与德、无为无不为的关系上,提出了道是“真精之体”德是“妙物之用”,体可以兼用,用不可兼体。道可以兼德,德不可兼道;以及“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关于如何在形而下的现实中把握道,他提出了“事理冥会”的观点。从事功践履来说就是要“动以照事”“静以照理”,“事理俱照”二者均不偏废。他还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好事理关系的关键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种事理观对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在王道之术方面,陆希声强调必须“以爱民为本”宽政于民,“上下相亲”“爱民如赤子”。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按照天道治理天下贯彻到身心性命层次,要“以百姓心为心”。权实关系是王道之术的另一个方面,他首先界定了权与实的内涵。“权”就是使偏离“正”后返还于“正”;“实”也就是“正”,就是清净无为之道。权出于实,自然也要反归于实,在权实关系中“实”是根本性的。无能子是晚唐因躲避战乱而不愿留下姓名的一位隐者的道家类著作,其宗旨是“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把宇宙论和性命观融会贯通,最终落实到社会、政治思想上。无能子认为,道浩荡无边,虚静应物,心本来的样子是如此。“自然”的心就是“无心”,无心首先是无是非、非别之心,其次是无欲、无私。无心而顺应时势就是无为,必定能无所不为。他还认为无心就是使气聚神和,为此就要顺于性,安于命。李约是公元九世纪一位道家学者,著有道德真经新注。在王道之术方面,李约提出“以民为本”“爱国理民”的思想。2、张万福与杜光庭的科仪之术张万福是活动于唐玄宗时期的太清观道士,是继陆修静之后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以“修道即修心”为指导思想,视上清经为最高品位的道经,认为持戒重在心戒,即在心中断除情欲,修善止恶。对蘸仪,他同样强调要落实到心,即必须心“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