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考点解读—6作者邱延川-1-化学考点解读6根据2006年考试大纲整理——邱延川4有关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1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原料①尾气的吸收硫酸工业的主要尾气是N2还有少量的SO2、O2工业上用氨水吸收有毒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SO2NH42SO3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NH42SO3H2SO4NH42SO4SO2H2↑这样制得的纯度较高的SO2返回车间制硫酸或作其他用另一产物NH42SO4可作氮肥②废渣的利用沸腾炉中出来的炉渣可作为制水泥或砖的原料含铁高的炉渣处理后可炼铁。2利用反应放出的能量降低生产成本硫酸生产中矿石的粉碎和运输、鼓风机等需要电能维持接触室的温度需要热能。生产硫酸的三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产生“废热”工为上采取措施充分利用这些“废热”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如沸腾炉旁设置“废热”锅炉产生水蒸气发电接触室中装热交换器预热SO2和O2的混合气体。3生产规模和厂址选择一般来说现代化工生产要求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化工厂厂址选择涉及原料、水源、能源、土地供应、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应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才能作出合理的抉择。由于硫酸是腐蚀性液体不便贮存和运输因此要求把硫酸厂建在靠近硫酸消费中心的地区。工厂规模的大小主要由硫酸用量的多少来决定。硫酸厂选址应避开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和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地址。5、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吸水”是将物质中含有的水湿存水吸收到硫酸中“脱水“是指从有机物中本不含水将H、O原子按21脱去后形成水。前者一般不发生化学变化使结晶水合物失水例外而后者一定发生化学变化。6、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稀硫酸的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性是由硫酸分子中处于最高价态的6价的硫产生的加热能氧化许多金属、非金属及某些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浓硫酸的还原性产物一般为二氧化硫。稀硫酸溶液中不存在硫酸分子因面无强氧化性但电离产生的H具有较弱的氧化性只能氧化比较活泼的金属如Zn等而发生置换反应稀硫酸的还原产物为氢气。由此可见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具有氧化性但产生氧化性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其氧化能力也有强与弱的差别被还原产物也不相同。7、化工生产的计算1通过由FeS2→2SO2→2SO3→2H2SO4。掌握多步反应的化学计吏能力并跟工业生产中的产率、纯度和损耗率相连由此推广到所有的多步反应的计算当中。如NH3→HNO34N→4NH32不纯物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纯物质的质量代入进行计算。纯度纯净物质量不纯净物的质量×1001—杂质质量不纯物质量×100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原料利用率理论消耗量实际投入量×100转化率已反应的反应物的量反应物总量×100能力测试点18环境保护绿色化学化学考点解读—6作者邱延川-2-1、大气污染1成因大气污染源可分为如下两类①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本身所发生的自然灾害而影响大气质量的污染来源如火山爆发、地震、龙卷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它们能产生大量尘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而影响大气质量。②人为污染源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形成的大气污染源就是人为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交通、农业污染等。2危害我国大气中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对我国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悬浮微粒TSP、飘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光化学氧化剂O3六种它们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①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②危害生物的发育和生存。3治理①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排入这是根本措施因不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大气也就不会受到污染。具体办法如改革能源结构、改进燃烧工艺、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节约能源、开展综合利用、加强管理等。②治理污染物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和浓度控制对产生污染工艺进行改造对排烟进行消尘除尘等。③发展植物净化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等。④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充分利用气象、水文、生物等条件科学地排放污染物。2、温室效应1机理大气中的CO2能吸收地球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线辅射并将之反射回地面从而破坏地球的热平衡使低层大气温度上升。2导致原因①工业生产及生活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木柴等燃烧产生大量的CO2②森林的大量被乱砍滥伐导致光合作用吸收CO2的总量减少③CH4、N2O、氟氯烃等也能导致温室效应。3危害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及两极冰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加剧洪涝、干旱、台风及其他气象灾害气候变暧不会增加人类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的流行海洋温度的升高将促使强烈的热带风暴形成。4治理途径①控制CO2排放量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②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燃料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氢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CO2的排放。③保护森林、保护植树、禁止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