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培训课件.ppt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典范。中医学术体系中最核心的理念近百年来,西医学由于不断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保护人类的健康,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强调所谓病因和着眼局部病灶,采取直接拮抗的一些治疗手段,严格规范分科诊疗及过分依赖理化检测、病因诊断的疾病医学,其自身的缺陷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陈竺在2007年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过深刻的反思,他说:“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但是几乎所有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使我们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恒动观”出发,坚守“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以患者的证候及其病机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采用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中医药学来说,即是其发挥作用和疗效优势的广阔空间。1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1)抓住有利时机防治疾病。根据《内经》“治未病”等理论,采取“择时而治、防治于发病之先”的措施,以期达到防止或减轻某些慢性疾病复发的目的。如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对某些冬季严寒时易发的慢性病,借助夏季自然界阳气升旺的有利时机,用中医药的内外治法,扶养人体的阳气,以达到祛除化解体内伏藏的凝寒宿饮等阴邪的目的,以防止或减轻其冬季的发病,如现在颇盛行的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病的“敷贴疗法”等。所谓“夏病冬治”,就是对一些素来阴虚体弱或阴虚阳亢者,可借助自然界秋冬阴气当盛的有利时机,用中医药的方法滋补人体的阴精,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防治夏季易发的上述“阴虚阳亢”类疾病,如现在已风行南北的所谓“膏方”和其他“冬令进补”的方药及食疗法等。(2)根据病证发作的时间判断病机、选择治法。午后发热,多与阴虚、瘀血、湿热等有关,其中夜间发热尤甚,伴骨蒸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属阴虚,宜滋阴清热;午后及上半夜发热甚,伴唇舌及两颧发紫、胸闷喘促者,多为瘀血发热,治宜活血化瘀;若发热以午后5时左右为甚者,古称“日晡发热”,多伴有胸闷、腹胀、便溏(或便秘)、纳差及舌苔黄腻等证候,为湿热所致,宜清热化湿为主治之,见腑实证者,可用下法。(3)临床择药配方要顺应时令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如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如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如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等。1.2五脏一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针灸、推拿的原理和防治功效。如:胃痛腹胀,可以针灸下肢的足三里穴;牙痛、面肿、感冒发热,可以针刺手上的合谷穴等,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内科在临床中最常用脏腑相关的治法,如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衍生出的治疗肺系疾病的“补土生金”法、“清肝泻肺”法,治疗肝病的“肝病实脾”法,治疗肝风的“滋水涵木”法,治疗久治不愈之慢性腹泻的“补火生土”法等。1.3形神合一因此,《内经》中将“治神”列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五大法则之首。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4种:2.1方证对应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可以重复的宝贵经验,其集中的体现,即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如:桂枝汤是针对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时使用的(13条),而小柴胡汤则是针对少阳病出现“胁下鞕满,往来寒热”等症时使用的(266条)。一千多年以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直到今天,我们只要按照其所列的方证条文使用其方,多效如桴鼓。2.2审机论治所谓“病机”,即指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实际上,仲景原著中的所谓“方证”,也是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为基础的,或者说,这些方证条文也是可以用以用八钢、六经、脏腑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以认定其病机,推广其应用。这也正是张仲景的经方至今仍能经久不衰、不断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的道理所在,即所谓“圆机活法”。不然,仅靠原著条文中的“方证对应”,未免局限。中医所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关键就是判定和抓住“病机”。2.3微观辨证可以说,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是中医传统诊法的微观延伸。现代医学的许多检测结果,就像中医的证候、舌象和脉象一样,都是人体内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反映。因此,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这些微观检测的异常结果,综合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经验和现代有关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针对性地选择更为具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