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412007.4412007.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善于使用漆的国家。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朱漆碗算起,中国的漆艺史长达七千年。在此期间,漆器发展经历了两个高潮一个是战国秦汉时代,以彩绘漆器为代表;另一个是元明清三朝,漆器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主要品种包括雕漆、单色漆、描金漆、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戗金彩漆、填漆、识文描金漆、螺钿漆、犀皮漆、款彩漆等。雕漆器是元明清漆艺发展的杰出代表。所谓雕漆,是在已经制好的胎骨上层层髹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每髹一道,即放入特制的窨箱令漆凝结,髹到所需厚度后,用刀剔刻出花纹,实则是漆的浮雕。它同玉器一样,充分展示了中国人聪明、精细、忍耐、与恬淡的性格。根据髹漆颜色与装饰花纹,雕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剔红、剔黄、剔??、剔黑、剔彩、剔犀,以及结合漆以外工艺等若干小品种。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但未见实物传世或出土。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是宋代作品,国内墓葬仅发现剔犀、剔红、剔黑等品种,主要藏于日本。故宫博物院是元明清雕漆的荟萃之所,海内外无出其右者。查阅漆器拍卖的历史成交记录可以发现,排在前十五位的皆属雕漆,其中又多系元明时期雕漆,由是观之,其投资潜力巨大。元至明代早期雕漆器元至明代早期雕漆器的制作工艺大元明雕漆赏析□文//杨勇约肇始于宋代。文震亨《长物志?总论铜玉雕刻窑器》曰:"雕刻精妙者以宋为贵......盖其妙处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元时张成、杨茂二家亦以此技擅名一时。国朝果园厂所制,刀法视宋尚隔一筹,然亦精细。"从传世作品看,文氏的看法基本与事实相符。元代雕漆的存世量很少,主要有剔红、剔黑、剔犀三个品种,髹漆较厚,雕法圆润,不露刀锋。器形多盘、盒,尊和盏托次之。纹饰包括花卉、山水人物、几何纹三种。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栀子、秋葵、山茶、牡丹、梅花、菊花等,在黄漆素地上直接雕花,构图或以一大朵花卉作为主题,旁衬数个含苞欲放的花蕾,或以数朵大花满铺,枝叶肥厚,舒卷自如。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雕刻天、地、水三种锦纹为地,画面层次清晰。天锦的线条曲折回转,类似窄长的回纹;水锦的线条圆转流畅;地锦以菱格内饰多瓣小花表示,菱格小而密集。器底髹褐色漆,款识少见,全系针划工匠姓名,如张成、杨茂、张敏德等。张成和杨茂的作品技艺精绝,代表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例如"张成造"款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口径16.5cm,高2.6cm),盘内黄漆素地,用红漆雕刻一朵肥腴圆润的栀子花,上下分列四个含苞待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筋脉清晰可见。外壁雕卷草纹,线条自然流畅。外底左侧针划"张成造"三个小字。(图一)再如"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口图一422007.4422007.4特稿ARTMARKET古玩径17.8cm,高2.6cm),盘心以天、地、水三种锦纹表示空间,庭院内一老翁神情专注地眺望对山流瀑,一童子站在老翁身后,随时听候差遣,另一童子正从亭内端茶走出。画面布局疏朗,生动传神,俨如一幅秀美的工笔画。盘内、外壁均为黄漆素地雕俯仰茶花、牡丹花、栀子花等。外底左侧有"杨茂造"针划款,正上方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后者显系宣德??间所刻。(图二)明代早期雕漆明代早期的雕漆以永乐、宣德年间的制品为代表,继承并发扬了元代的特点,造型规矩,用漆精良,雕刻圆熟,磨工精细。款识方面,永乐雕漆在外底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单竖行小字,宣德时改为刀刻填金楷书大字,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器形以盘、盒多见,新增小柜、香几、盖碗、小瓶等,器物尺寸普遍增大。纹饰种类丰富,远胜元代,以花卉纹最多,花鸟和山水人物次之,龙凤纹最少。花卉纹除了栀子、牡丹、菊花、茶花、梅花外,新见荔枝、葡萄、石榴、芙蓉等。永乐剔红葡萄纹椭圆盘(长径26.8cm,短径18.5cm,高3.1cm)通体髹漆肥厚,茂密的枝叶掩映着一串串熟透的葡萄,中间三串尤为硕大饱满,高出盘心约1.5cm,集中反映了明初雕漆工艺的水准与风貌。(图三)花鸟图案往往以一种花卉布满器表,二鸟飞翔其间。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圆盘(口径44.5cm,高5.8cm)在盛开的牡丹丛中,两只孔雀展翅飞翔,羽毛纤细如丝,尾翎似鳞状浮起,层层错落,画面栩栩如生。外底左侧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针划款。(图四)这一时期的花卉纹和花鸟纹除了黄漆或朱漆素地外,开始镌刻锦纹,与山水纹中的地锦类似。山水人物图案的水锦变为折角状,给人波光粼粼之感;地锦由菱格演变为斜方格内填多瓣小花表示。常见听琴图、五老图、观瀑图、携琴访友图等,无不表现出文人士大夫清静悠闲、怡游畅饮的生活情趣。例如永乐剔红杜甫诗意图圆盒(口径22cm,高7.5cm),盒面上由山石和松树掩映的殿阁内坐一老者临窗眺望,阁外一老者携琴童来访。在堤岸的垂柳枝头,两只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