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评价医院膳食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营养评价医院膳食培训课件.ppt

营养评价医院膳食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营养评价医院膳食我国住院病人总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10%。普外科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2.4%。不佳的营养状态将影响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病死率、费用和再入院率。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客观反映可区分营养不良类型及原因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评估营养治疗(支持)效果可对病人发生并发症危险性进行预测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营养状况评价程序:有无营养评价的概念一、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量:所摄入食物是否种类多样,主副食品搭配、荤素搭配是否合理;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是否数量充足。比例:能量摄入比和各餐能量摄入比例是否恰当,蛋白质的来源分布、脂肪来源分布、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等是否合理等。二、人体测量人体测量数据可以较好的反映营养状况,通过人体测量可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常用指标:身(长)高、体重、围度、皮褶厚度、握力等。测量身高(长)常用工具结构:由一块底板、两块头板、一块可移动的滑动板、两块带刻度尺的围板组成。测量注意事项: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上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测试前应常规检查身高坐高计: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零件有无松脱等并及时加以纠正。对身高坐高计进行零点校准,误差<0.1cm。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读数时两眼一定要与压板等高。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身长/身高(间接测量法)上臂距:上臂向外侧伸出与身体呈90°,测量一侧至另一侧最长指间距离。因上臂距与成熟期身高有关,年龄对上臂影响较少,可作个体因年龄身高变化的评价指标。身长/身高(膝高推算法)身高(长)测量通常应用于正常人群营养状况评价。一般急性或短期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临床住院病人,可以通过身高等的测量,间接计算体表面积,从而估算基础代谢率。体重(bodyweight,BW)测量体重常用工具病人体重测量要求1.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比2.体重改变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体重改变每日体重改变大于0.5kg,往往提示是体内水分改变的结果利尿剂会造成体重丧失的假象病人出现巨大肿瘤或器官肥大等,可掩盖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丢失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WHO发布的成人BMI评定标准我国成人BMI判定标准正常值:男性平均为27.5cm女性平均为25.8cm上臂肌围(mid-armmusclecircumstance,MAMC)皮褶厚度:上臂肱三头肌部→代表肢体皮下脂肪堆积情况;肩胛下角部→代表躯干背面;腹部(脐部)→代表躯干腹面;髂嵴上部(髂部)→代表躯干侧面。测量步骤:(1)被测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2)测量者找到肩峰和尺骨鹰嘴部位,两点连线的中点位即为测定位,用油笔标记;(3)顺自然皮褶方向(即手臂长轴),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夹提起被测位皮肤与皮下组织;(4)在该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试臂夹住,右拇指松开皮褶计把柄,使测试臂充分夹住皮褶,在皮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5)连续测量3次,记录以mm为单位,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即0.1mm,每次所测数值误差<5%。测量注意事项:同一部位测量压力恰当(10g/cm2)卡尺固定3s后读数测三次,取平均值正常值成年男性8.3cm,成年女性15.3cm。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判断标准髂(嵴上)部皮褶厚度(1)皮褶厚度的变化是进行性的变化过程,短期内无论是否给予营养支持,变化不明显,营养不良或营养改善状况不能单纯依据皮褶厚度测定值,应与其他指标综合评价。(2)皮褶厚度的正常值没有统一标准,是人群测定的平均值,只能作为参考。三、临床检查临床检查营养素缺乏表现及原因营养素缺乏表现及原因营养素缺乏表现及原因四、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检查指标常见指标(1)正常值:35~50g/L。(2)临床意义:1)持久性降低说明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合成机体蛋白质基质不足。2)是判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缺点: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天,急性蛋白质丢失或短期内蛋白质摄入不足,白蛋白可以维持正常。临床观察营养治疗的效果,短期内也不能以血清白蛋白作为依据。(3)血清ALB判断标准(1)正常值:0.2~0.4g/L。(2)临床意义:前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天,比白蛋白能更加及时反映营养状况和能量状况。临床上常作为评价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和反映近期膳食摄入状况的敏感指标。(1)临床意义:转铁蛋白的半衰期为7天,临床上常用来评价营养治疗后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的恢复率。(1)临床意义:转铁蛋白的半衰期为12小时,是诊断早期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因RBP与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