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嘉兴民间手工艺的调查研究.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传承 ――嘉兴民间手工艺的调查研究.doc

传承――嘉兴民间手工艺的调查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传承――嘉兴民间手工艺的调查研究摘要:一、研究背景:每一方土地上,都有着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它们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我们嘉兴也不例外:玲珑精致的西瓜灯;典雅秀丽的灯彩;生动可人的皮影偶;精巧的剪纸等等,无一不蕴含着我们嘉禾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便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在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民间手工艺那凝聚着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细腻与精巧,也受到了机械生产速度与数量优势的威胁,濒临失传的危机。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有义务为拯救处在危急之中的民间手工艺献出我们的一分力,因此,我们选择了调查研究嘉兴的民间手工艺品,希望能通过这个研究加深我们对民间文化的了解,秉承其传统,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嘉兴的民间手工艺,关注嘉兴民间手工艺,使它们能够得到传承、发展。二、组员分工:总组长:邱桢泽(调查采访、联系)组员:朱晓锋(文稿撰写)、洪?(文稿撰写、照相)、于叶平(资料整理)、王俊杰(问卷设计)、戚颖彬(问卷设计)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实地采访调查、资料文献选查四、研究报告:采访调查:由于我们嘉兴的民间手工艺种类比较多,我们从中选择了剪纸以及农民画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进行采访调查;而在对民间手工艺的实物寻找过程中,又对灯彩以及皮影戏艺人进行了较为深入地了解。①采访剪纸艺人龚德康2006年1月20日上午,我们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来到了嘉兴剪纸手工艺人龚德康老爷爷家中,对他进行实地采访。同时我们邀请了嘉兴电视台“阿秀嫂”栏目组帮助拍摄。我们的采访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我们从龚德康老爷爷处得知,剪纸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清乾隆年间最为鼎盛,而最初的艺人大多为农村的妇女。剪纸因其简单易学,材料广泛,造型美观而广为流传。人们用剪纸装饰家居,衬托喜庆,同时通过学习剪纸又能培养细心与耐心,陶冶情操。而如今,剪纸已不再只是打发农闲的消遣,它已经走入城市,开始影响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许多的学校开设了剪纸这一兴趣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使得剪纸艺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剪纸也得以与现代文化因素结合,更富有时代感。②采访秀州区文化馆陈玉峰2006年4月14日下午,我们小组成员一行4人前往秀州区文化馆,采访了解有关嘉兴农民画的信息。我们采访到的是秀州区文化馆的陈玉峰老师。陈老师告诉我们,农民画最早是在建国初时政府在普遍文化基础较低的农民中宣传政策时为方便农民理解而创造的,之后农民们也用作画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将其发扬光大。由于农民画的创作者大多为文化基础较低的农民,它的画风比较朴实与单纯。不同于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写实,农民画更多运用的是色彩渲染和夸张的手法。而嘉兴的农民画与陕西等地的农民画相比,独具了乡土气息浓郁、样式丰富的特点。农民画作品经过数十载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有乡土民俗特色的风格,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较高的,特别深受外国友人喜爱,曾多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嘉兴的农民画在国内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比较著名的艺人有廖慧新和现任秀州区文化馆馆长张觉民,他们曾多次在国内的农民画比赛中取得优秀的名次。农民画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发展,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政府的帮助、扶持是分不开的,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画艺人创作优秀作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相关比赛、宣传活动,增强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才能使得民间手工艺能保持进步与发展。③2006年5月3日,组员邱桢泽、王俊杰前往海宁走访硖石灯彩,了解有关硖石灯彩的信息。我们采访到的是硖石灯彩社的张经理,了解到许多有关灯彩的知识,张经理告诉我们,不只是海宁,在国内许多地方也有灯彩,但硖石灯彩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的一个独创――刺孔,通过刺孔可以使光线从针孔中映照出来,明暗对照,画上的人物就能显出一种灵动与典雅。④2006年5月3日,组员邱桢泽、王俊杰前往海宁采集皮影戏实物,同时采访了解相关情况。到了皮影戏剧团,我们先欣赏了一出皮影戏,惊讶于这种艺术的神奇。之后该剧团的负责人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皮影戏的情况。传说唐代时,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日夜思念,于是命令宫人制作了一个纸人,画上杨贵妃的像,然后挂起来表演杨贵妃,也就从此诞生了皮影戏。后来,皮影戏一直发展到清代,达到鼎盛,然而之后因为多年战乱,皮影戏一度衰落。建国后,皮影戏再度振兴,主要是在北京为外宾表演,张老师还提到了叶剑英元帅与一位名叫海伦•克拉克的新西兰女高官,前者为发展皮影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者是为皮影戏所吸引的外宾之一,在剧团的礼堂里我们还见到了海伦女士与当时皮影戏艺人的合影。而现在,皮影戏虽被党中央列名保护,每年有政府拨款扶持,但由于“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