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09级物理学本科学号:09050141056姓名:许晨洪这个学期我有幸上了周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门选修课,其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世界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更让我骄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我们的名山大川,都让我感到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自豪和骄傲。尤其是在一节课上看到老师放的电影----《孔子》,我们传统的儒学的创始人,让我对自己现在和自己祖先生活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自己的祖先也充满了敬畏和崇拜。孔子,伟大的教育学家,是他树立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有他的弟子总结的他的语录----《论语》,如今看来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教育。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孔子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有传统的天命观念,但总起来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孔子及儒家思想仅仅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汉代之后,为满足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封建统治者需要一种既能适合封建社会又具有一定保守倾向的思想,于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视。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在影响我的众多中国历史人物中,孔子的好多品质都让我特别佩服和敬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