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可是具体叙述____种(《濒湖》里是____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第三,说说我对《濒湖脉学》的初感。体状诗和相类诗是描述和区分脉象的,熟记他们可以加深对脉象的理解和分辨能力。“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手,辘辘如欲脱”,类似的话只有熟记后,才能在见到滑脉时恍然大悟:滑脉原来如此。等临床一段时间,大部分脉象自己就有所明了,这时脉象到手便能有直观的感觉了。但一定要隔断时间就重新记忆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主病诗分两部分,一是此脉大体主病,二是三部主病。以浮脉为例:第一部分“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第二部分“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我起先也很疑惑____有两段内容,是否第一部分说病因,第二部分说症状。后来通过和家父的讨论,以及对古本《难经》(都退色了,我真佩服我父亲的爷爷保存书籍的能力)的考究,我们一致认为:第二部分说的是每个分布的症状和部分病因,而第一部分是总纲,是三部都出现同种脉象时的分析,同时更是作为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蕴含在第二部分的每部主病中。例如,“寸部浮,症状可能是头痛目眩,病因可能是内风”,这是对第二部分第一句理解,但这里说的症状和病因是可能出现的,而第一部分的内容:“浮迟为伤风,浮数是热邪,浮紧是寒邪束表”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从第二部分提到的寸部脉浮可能出现的症状的基础上,让我们在更广范围的病因中思考疾病本质。所以我认为:第一部分是某一脉象的总纲,任何分步脉象背后都是总纲带领的病因病机。有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病因不同,这时第一部分说的往往是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出现的更深层原因,即第一症状病因。他与第二部分的第二症状病因联合起来,成为整体,是我们发现疾病变化的根本所在。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2)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