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反思自我再造卓越.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吉姆·柯林斯反思自我再造卓越.doc

吉姆·柯林斯反思自我再造卓越.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吉姆·柯林斯:反思自我再造卓越作者:本刊记者邓纯雅发布日期:2012-12-16点击数:335次过去10来年,微软似乎成为MBA案例教材中的反面典型,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变成了坐享其成的失意人,缺乏创新性产品,组织臃肿复杂,股价一路下跌,但由于过往垄断操作系统的余威,微软依然是世界上现金流最充沛的公司,同时也一直是华尔街的宠儿。可从2012年深秋开始,事情正在发生改变,曾经被鲍尔默视为不够资格较量的小弟——谷歌终于超越微软成为美国第二大科技公司。按照美国10月1日当天股价,谷歌市值达到2492亿美元,微软为2474亿美元,此外花旗集团之前发布的分析报告更具有相当的蛊惑性,报告显示谷歌的股价“在未来12个月可能大幅上涨”。与之相反,微软近10年来股价一路低迷。虽然2012年9月鲍尔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2012年称做“微软历史上最宏大的一年”——2012年微软将升级Windows、WindowsPhone、Office和WindowsServer等重要产品,还首次发布了自主品牌的计算设备,即Surface平板电脑。但市场并不买账,以微软近日要发布的智能手机新品为例,在美国本土仅为4%的占有率足以说明问题。微软怎么了?在人们一再追问之余,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于3年前撰写的专著《再造卓越》似乎给出了些许答案。在此书写作期间,美国国内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困扰,一些百年老店也在危机中摇摇欲坠,甚至轰然倒塌。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基业长青?如何安然度过“成长的烦恼”?柯林斯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已经遭遇中年危机的微软来说,是否能在下个十年再造卓越的确是如今最该关心的话题。从卓越走向平庸让中国人熟悉吉姆·柯林斯的正是他曾经的一系列讨论永续经营著作,例如:《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等。柯林斯曾先后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并获得了令人赞誉的商业成就,且早年在斯坦福进行过成功的教学实践,这使得柯林斯形成了格外重视企业日常经营实践,以及深入挖掘问题本质的研究模式。他的每一部专著的诞生,都是通过数年的观察和分析,并且走访数十家企业,追踪遴选样本并得出结论。因此,当看到《再造卓越》一书中著名的企业衰落5个阶段的曲线图时,读者会发现,这种经典的结论的确不是坐在书斋里臆想出来的。这5个阶段,分别是: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这恰好印证了微软10年来走过的路线。无论是抨击新兴企业的傲慢言论,还是内部互相倾轧的管理体制,以及遍布整个行业领域的复杂产品线,还有丧失创业冲动的僵化文化,从各方面看,微软似乎正在步入自己的“生死疲劳”之中。对于这一点,柯林斯一直有着独到的见解,早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他就曾指出:谦虚+意志=第五级经理人。对此柯林斯认为,最佳典范非美国总统林肯莫属,也就是最完美的一种领导模式——“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即便不能做到这么模范,那也不能站在成功之上只剩下傲慢与偏见。20世纪90年代,微软通过垄断整个PC市场,从桌面系统领域赚得盆满钵满。此后虽然尝试向不同领域延伸,但都收效甚微。除了Xbox在游戏机领域一枝独秀,迄今为止占有市场47%的份额,其他产品基本上都在玩着“自high”的游戏,仅仅抱着闭源操作系统不放,自在小楼成一体,管他外界风雨变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2007年Apple发布iPhone时,鲍尔默竟然对媒体这样表示:“iPhone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获得任何可观的市场份额。”之前他还曾无情地嘲笑谷歌,认为其搭建的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而2012年9月接受采访时,鲍尔默则把矛头对向了Facebook。正如柯林斯一直强调的那样,在企业进入衰退期之后,一旦遭遇失败,领导者总是将决策的失误归结于外部,而不是反思自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鲍尔默显然已经习惯与外界为敌,而没有看看到底终端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柯林斯指出,优秀的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领导者容易变得固步自封,尽管已经证明他们制定了糟糕的策略或者丧失了自律性,但企业原先积累的力量在短期内仍会继续推动前进,而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也就是所谓的卓越企业已经变得平庸起来,他们已经失去了领先对手的竞争力。而真正卓越的领导者都像虚怀若谷的科学家一般,把自己视为本行业的学生,他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见到任何人都有将其脑袋掏空的本能。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用“自我夸耀”代替“自我反思”,就很有可能将逐步进入失败的结局,因为这家公司已经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东西了。如何自我救赎?如果说关于危机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