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推荐阅读《我是如何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编者按:清晨欣赏美文,确是一种享受,李长健介绍自己研究“个人课题”的博文就是一篇这样的美文。这篇美文,一是美在思想。李长健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是他不甘平庸,具有职业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要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讲究经济利益,讲究功利实惠的时代,难能而可贵。二是美在研究。李长健老师是一位普通的科研新手,从申报的喜悦到研究的茫然,从广泛的学习到自己的思考,从调查研究到课堂创新,从经验总结到成果验证,既是研究方向也是心路历程,“于我心有戚戚焉”。三是美在叙述。李长健是一位白描语言的高手,他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深理论,选择的名人名言也通俗易懂;但是,语言朴实,内容具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于是,我循序渐进,感同身受,先是看见了他的外貌,后是看见了他的精神。当然,学习需要选择,不是越多越好,教师时间紧张,也无需大海捞针;思考需要辩证,证明观点可以旁征博引,但是思考问题尚需站高一步,一览众山;“个人课题”需要加上引号,因为这才是南京市的首创,我已经代为加上了。——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我是如何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南京实验国际学校语文组李长健我的“个人课题”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当初确定这个研究课题,主要是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观察、疑惑与思考做出选择的,但在申报立项批准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茫然,不知道这一课题研究从何处开始。后来,学校教科室先后多次召集教科研会议,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督促并指导我们切实投入“个人课题”研究,还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途径,聆听了许多教科研前辈及同行的经验指导与研究心得,我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才有所领悟。现在把我不成熟的想法与做法,把我不明白的现象与思考同时奉献于各位,以期获得您的惠言雅正。一、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参与“个人课题”的研究南京市教科所首创的“个人课题”研究,最广泛地调动了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研究是为了什么?按照我的理解,“个人课题”研究实际就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我选择的这个课题不是说我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体验或者很成熟的心得,而是有些一直没得到解决的问题在长期困扰我,促使我参加“个人课题”研究以求问题的解决。但是懒散的天性又让我找到合理的借口,总是强调教学任务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结果这些困扰我教学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成了永远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参与全市的统一规划的“个人课题”研究,因为有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时间限制,能够鞭策我改掉懒散的坏习惯,拼命去挤时间,以期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同时和全市众多的同行参与研究,也使我在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时不感到孤独。二、弄清楚我研究的这个课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教育总是涉及两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一个是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另一个是个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一段评论说得很有道理:“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事实就是如此,高中生学习语文没有问题,除了几个生字词之外再没有什么可问的了。其他学科除了给定的问题,恐怕也很少会有学生提出新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无疑是阻碍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格)根源。学习是终身的,不是在学校一次性完成的。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只会念书不会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单面人、书呆子。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基本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思考,去获取前人不知道的知识,创造崭新的知识。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从语文教学(“教育”更好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将来一生的专业领域里不能给他们现成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他们寻求这些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条途径的起点就是教会他们质疑,这个方法的要领就是设法解决问题,提高见疑就问的勇气,养成沿着疑问寻找答案的习惯,增强解决疑问的能力,从而获取创新的本领,因此课题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三、学习相关的理论,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我研究的内容是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课题的提出源于对自己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否定。但一旦进入立项研究,我就应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观察和思考了。所以我尽可能多地涉猎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更多的指导。在阅读一些传统书籍的基础上,更多的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杂志,如《建设新课程》系列、《语文教学研究》、《新语文学习》等,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有助于“个人课题”研究。从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