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崔峦谈新课改作者:教科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67贯彻新课标学习材料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新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部决定,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研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作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课程,历时近两年,已研制出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是建国启研制的第一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它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本文仅就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一、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综合素养,并有意识地凸现出来。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O世纪6O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7O年代、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O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凡是在本学段应当具有的语文素养,统统包括其中。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二、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这个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特点。和其他课程一样,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课程体系上,探索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课程管理上,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地方、学校不仅有课程的实施权,而且有课程的开发权,逐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远的将来,语文课堂内容,由于地方和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拆除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三、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这二个维度提出的。譬如,在总目标中“热爱祖国语文”“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以及“学会汉语拼音,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