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 习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植物的激素调节 习题.doc

植物的激素调节习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植物的激素调节习题精选一、选择题1.在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所需生长素来自[]A.顶端分生组织B.根尖分生组织C.侧芽分生组织D.发育着的种子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无关[]A.促进生长B.促进细胞分裂C.促进果实发育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在燕麦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在暗室中从左侧照光,胚芽鞘[]A.不生长,不弯曲B.直立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D.弯向左侧生长4.通过人工方法获得无籽果实的措施是[]A.在受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B.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C.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D.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5.科学工作者准备从某种被子植物中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A.幼叶B.幼嫩种子C.幼根D.成熟种子6.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是由于[]A.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的反应B.植物处于黑暗中C.植物处于强光下D.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缘故7.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其结果是[]A.果实和种子都能正常发育B.果实和种子都不能正常发育C.果实能发育,但不能形成种子D.种子能发育,果实不能发育8.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了下列4种处理后,有一株长出侧芽,指出是哪种处理[]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上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9.下面关于胚芽鞘弯向光源的原理有错误的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C.向光一侧分布的生长素多D.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并向下运输10.扦插时选用带有一定数目的芽的枝条容易成活,其原因是[]A.芽能合成生长素B.枝条是活的C.芽的细胞能分裂D.芽能迅速生长二、填空题11.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柱头,就能获得_____________。12.用燕麦的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可以发现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_____________,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在_________下面的一段。13.在一株植物体内,其根各部位生长素浓度的高低情况是:根的分生区_______伸长区,顶芽______侧芽,分生区______老根。14.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______有关。光线使生长素在______比______分布多,因此_______生长快,茎向光源的一侧弯曲。15.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______性,即______浓度促进生长,______浓度抑制生长。16.根据图4-1所示实验过程回答:(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甲图中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17.水平放置的幼苗,3h后生长状况如图4-2,请回答:(1)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2)生长较快的是________。(3)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18.图4-3所示是植物的四枚子房生长的曲线图,其中A、B授粉,C、D未授粉,请指出其可能原因:(1)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此图可以说明,生长素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A、D果实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图4-4所示葡萄扦插的实验,插枝A、B、C、D的不同情况说明如下:A:无侧芽,扦插后不产生不定根;B:有侧芽,扦插后长出少量的不定根;C:有4个侧芽,扦插后长出很多不定根;D:无侧芽,用吲哚乙酸处理后也长出不定根。(1)请说明A、B、C、D4种情况的原因: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实验说明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