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优化.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5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优化.ppt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优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一章优化§11-1产业结构优化概述§11-1产业结构优化概述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11-1产业结构优化概述§11-1产业结构优化概述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影响世界工业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它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它带动的主要工业产业有: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电气化。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原子能、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此兴起的新兴产业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上海市支柱产业:九五时期:汽车制造、通信设备、成套设备、石油化工、钢铁和家电。十五时期: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和房地产业。§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1-4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范围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渤诲沿岸和部分黄海沿岸的17个城市和地区的环渤海带,包括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滨州地区、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和日照市。这一地区土地面积17.2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近7000万,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二是大范围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渤海和黄海由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中部7盟市)五省区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以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大渤海经济区。其陆地土地面积113万平方千米,人口2.5亿多,分别占全国11.8%和20.6%。大渤海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经济区之一。中国继南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之后,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需要加快发展的沿海地带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是以京津地带为中心,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为两翼构成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本区环绕渤海,与世界最大的太平洋相连;毗邻朝鲜,与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理位置接近;背靠蒙古人民共和国,通过集二线可沟通蒙、俄与东欧地区。本区地理位置偏北,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却处于中枢地位。以北京一天津、济南一青岛,沈阳一大连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发展轴线所构成的经济核心区,位于中国北方沿海的黄金海岸,地处全国经济发达的辽东半岛、京津唐地区和胶东半岛。通过沿海岸线的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对外能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贸易联系;对内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为广大腹她,为中国北方内陆“三北”地区的重要结合部。这个地区又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进入太平洋,通向世界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挤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包括日、韩、俄在内的东北亚跨国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最佳地区和投资环境良好的国际协作区,是我国北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基地。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南与东南沿诲地区相邻,西接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其东部与中部五省地区垂直相交。其地区范围东起上海.西至重庆,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和长江沿江地区的14个城市及8个地区。全区土地面积约33万平方干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入口约1.7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7%。§11-4地区产业结构优化§11-4地区产业结构优化§11-4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数据看盘粤鲁沪苏浙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5年1-7月)“只长骨头不长肉”、“国富民弱”?“苏州模式”。“GDP很高,但人均收入并没有相应的那么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作为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苏州,其产生的主要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工人工资只是其中比较少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由于60%的工人都是外地人,因此也就没有完全反映在苏州当地的收入水平上。以2004年为例,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3450亿元,人均GDP为7000美元,是同期全国人均GDP1270美元的5倍有余;但表现在收入上,苏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51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