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热门)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故都的秋教案篇1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导入: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一、整体感知:1、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2、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二、局部研读(3—11)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4、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⑴秋雨话凉图(6-10):①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②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③“话凉”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⑵小院清晨图: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三、延伸联想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它在……四、深入探讨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结尾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故都的秋教案篇2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生找出:清、静、悲凉。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根据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给人清朗的感觉;听鸽声,这是以动衬静,还有静对着喇叭花,这都突出静;悲凉体现在破屋、破壁腰、破败。喜欢牵牛花还是蓝色的,花底下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也突出了悲凉。师进一步启发:作者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悲伤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