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困生转化计划【精品多篇】【寄语】学困生转化计划【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惟独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年级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素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特殊是要关怀那些学习艰难的学生。为此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制定了“学困生帮扶实施方案”。二、工作任务1、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2、针对各类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使其提高。3、认真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记录,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教训。三、工作目标师生共同协作,群策群力,使学困生的在校期间守纪律,讲文明,尤其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从而确保我年级成绩的稳步提升。四、具体工作和措施1、根据学生开学初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2)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3)学生基础差。2、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养育学困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3、及时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促使他们进步。4、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5、把握每个学困生的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6、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立足课堂,多提善问。同时尽量多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8、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跟进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9、建立“学困生帮扶记录”档案,目标到人,责任到人。10、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完善“学困生帮扶”的经验。五、学困生的分配考评方式及奖励措施分配方案:根据年级实际情况,结合三校考评时的优秀分数为688分,及格分数为516分,现对年级660分至700分与480分至550分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总计帮扶学生为82名。帮扶教师范围为初二年级代课教师,其中初二年级教师22名,其他年级部分兼课教师7名,合计为29名。年级根据82名学困生的成绩进行了合理搭配,分配给以上29名教师,每位教师2至3人,均为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一便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考评方式:根据本学期期中期末2次考试的成绩,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总分与这一次期末成绩进行比较,进步为加,退步为负,最后把每位教师所帮扶学生的进步分相加,再取平均分,以平均分的多少按三分之一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一学期只评一次,期末考试后评定。其中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70%。即29名教师取10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奖励措施:1、对本年级的22名教师,因综合考评时有10分的年级民主评议分,现改为每位教师先得基础分7分,后根据帮扶成绩进行赋分,一等奖赋3分,二等奖赋2分,三等奖赋0分。2、对全体帮扶教师,年级还将根据获奖等次及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注:1若本学期期末考试年级总评为三校第三,则取消物质奖励。3、奖励措施只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认可,目的是找准目标和突破口,大面积提高我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全体帮扶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4、帮扶记录每生每2周填写一次,应据实填写,填全填足,否则降一档评定,请老师理解。总之,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期望通过上述帮扶措施,经过与该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该生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篇二一、学生情况我班的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年级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距拉得就越大。开学来我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等,使自己成绩与别人的又差了一截,已稳坐学困生的“位置”。他们主要困在学习不去努力,对学习没信心,没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还有的是差在识字率低的方面。因此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创造性思维上。本班语文学困名单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周忠锋识字率差的:周斯成、纪律较差的:施彪,周斯深、周无途、学习方法不当:周婉玲、黄海婷、黄于洹二、转化目标通过本学期的辅导转化,使本期学困生能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对掌握知识技能起到推动作用。三、辅导措施1、加强对学困生的课上管理,大多数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退步。因此,课堂上多关注他们,经常提问他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