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赏析一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赏析二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赏析三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赏析四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赏析五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不慎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