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docx
上传人:听云****君哇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docx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摘要: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内名胜古迹较多,建筑风格独特,是古徽州建筑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运漕古镇建筑风貌形成的历史渊源的分析,探讨运漕历史建筑中的风格特点和主要内容,归纳出运漕历史建筑风格。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总体来说,应该属于徽派建筑的范畴,但因自然环境、文化和价值观的的差异,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与徽派建筑风格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作为古徽州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运漕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有益于明确其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构建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历史名城得到保护和发展。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巢湖地区的清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还率8千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运漕古镇建筑风格的形成运漕古镇依漕河而建,古称蓼花州,自东汉末年建镇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人口达15000人之多,各类商号、牙行、作坊、店铺、钱庄、当铺、茶馆等数百家,铺面连襟,鳞次栉比,街面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商贸繁荣景象,为我省明清时期江北八大商业重镇之一。这里的商家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于徽商,他们有的是只身来此闯荡,有的是举家迁移来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把家乡的文化带入到运漕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钦定运漕为“十二圩盐引岸”。之后,运漕食盐的专销范围不仅覆盖了裕溪河流域12个圩口,一直延伸到肥西、肥东、舒城,为江北数十万民众食盐集散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徽商崛起,便不断有徽商涌入运漕,从事食盐。到了清代晚期,随着芜湖米市的迅速繁荣,由此吸引了大批的徽商再次涌入,经营各种生意,并在此定居。这些徽商们为了光宗耀祖,炫耀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正因为他们的到来,不仅给运漕古镇经济带来了巨大繁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家乡别具一格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徽派文化元素融入到运漕的古建筑中来。久而久之,徽派建筑逐渐成为了运漕古镇的主流建筑形式。如今古镇保存下来的古民居中,许多仍保留着当年徽派建筑那种紧凑通融、造型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天井,原本徽州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古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得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渐演变成徽州特有的既封闭又通畅的“天井”。这些带天井有的建筑,它们都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