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精选.docx
上传人:一吃****福乾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蒹葭》教案精选.docx

《蒹葭》教案_2.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蒹葭》教案篇1学习目标: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学习重难点: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读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2、抄写生字并注音。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二、课上导学交流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蒹葭》译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教学反思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蒹葭》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