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经典,亦称国学经典,是古往圣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姚永朴说:"夫经之所言,乃人人之所固有,本于天理,惬于人情,历代信仰,莫之敢易"。在当前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上,则明确提出:"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说:"优秀少儿文学不仅能给儿童带来心灵愉悦,还能让儿童感受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北京"2014高考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华的考查。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人格修养、品格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理应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现实情形是什么呢?我们发现,现实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急功近利,不少学校和老师仍然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凡是对于考试有直接作用的内容,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股脑儿的塞到学生脑子里。对于暂且没有在考试中有具体要求的国学经典内容,则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但也是各自为阵。比如江苏省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受降路小学,开展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系列读书活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小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孔庙跟前学经典"等等,这些都为国学经典进入语文课程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纵观这些实践与尝试,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经典诵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史子集上,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等,较少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在诵读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分学段的精细化分;确定诵读内容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教师来确定,学生较少参与选择。(2)经典诵读主要还是作为课下的一种补充形式,进入语文课程。这些学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晨诵、暮读及午间阅读等形式,借助一些演讲、征文、诵读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记忆、积累一些国学经典知识,进而作为一种习惯来加以培养和巩固,没有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精神内涵,浸润学生心灵。更不要说家校合作等其他学习形式。(3)对于诵读目标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诵读比赛"这一途径来进行,还缺乏更有效、更多元、更有持续性的检测形式。我们认为,开展经典诵读,让国学经典真正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就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通盘思考,重点考虑,在《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要求之前,比照原来的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经典诵读内容除了原有的一些经史子集等内容外,应更多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比如我们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除了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记忆积累一些经典知识外,让学生参观"殷墟"博物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有,我们把林州市"修渠劳模"任羊成请进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低年级学生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把"航天英雄""当代嫦娥"刘洋请回故乡,给学生讲解宇宙飞船的故事。给中年级的学生每人一本《慈善读本》,在高年级则通过教师讲解经典文章,提高学生感受力和认知能力。选择学习内容时,吸收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老师共同确定。2.经典诵读要进入语文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任何一块学习内容,如果没有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很难谈得上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因此经典诵读必须要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一方面我们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启动《语文课程标准》这方面的修改工程,好让广大教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我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