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共關係与社交禮儀一.公共關係的導入1.公共關係的內容2.公共關係與企業的發展二.公共關系的起源2.公共關系創始人艾維‧李與伯納斯1903年,美國《紐約時報》的記者艾維‧李(Ivy─Lee,1877~1934)在紐約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傳顧問事務所”,這是現代公共關系誕生的標志。艾維‧李是一個牧師之子,早年先後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與哈彿大學,後相繼在《紐約日報》、《紐約時報》及《紐約世界報》做過記者,他的公共關系思想核心就是“說真話”,這與其記者生涯不無關系。他認為,一家企業或公司唯有將本身的真情實況告訴公眾方能贏得好聲譽,如果披露真相對自身生存發展不利,那就應及時調整或改變自身的行為。他的“宣傳顧問事務所”進行的業務是專門為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機構提供傳播和宣傳服務,以及協助他們與公眾和新聞界之間建立和維持一種較正常的聯系。他還反復向其客戶灌輸:凡是有益於公眾的事業,最終必將有益於企業或組織。1906年,他在給報界的一份《原則宣言》中,明確論述了公共關系的職業目標,他說“我們的計劃是代表企業單位及公眾組織,將對公眾有影響且為公眾樂聞的課題或信息向報界與公眾提供,並保證其準確性、迅速性”。他還認為公眾需要了解與他們利益有關的情況是合乎情理的,而向報界提供有關情況以供發表,則是他的責任。在《宣言》中,他還呼吁企業不要唯利是圖,應實現企業人性化,並倡導公共關系工作應進入企業最高管理層。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公共關系工作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並獲得其承認,而且促成公共關系正式成為一門職業,因此,後人尊稱其為“公共關系”之父。繼艾維‧李之後在美國早期公共關系活動中有重大貢獻的是伯納斯。1891年出生於奧地利,次年隨父母移居美國。相對艾維‧李來說,他更注重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並努力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科學體系。這一點據說是受其舅父影響,其舅父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913年,伯納斯被聘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公共關系部經理。他為該公司籌劃並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發展公眾的福利及社會服務的計劃,大大地提高了該公司在公眾及社會中的影響,為促進福特公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伯納斯參加了“美國公共信息委員會”,其具體工作是向國外的新聞界提供有關美國參戰情況的背景及解釋性材料。戰後,伯納斯主要從事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及教學。1923年,他在紐約大學首次開設並主講公共關系課程。1952年,他編寫了教材《公共關系學》。該書從理論上對20世紀美國的公共關系實踐進行了概括與總結,並使之成果化。他認為,企業不僅要為社會及公眾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獲得公眾的諒解與合作。並進而認為,企業只有獲得公眾的諒解與合作,方能得到穩定而又持續的發展,並不會被意外的打擊擊潰。尤需指出,是伯納斯正式將原先從屬於新聞界的公共關系分離開來,為使之成為一門獨立而又系統的學科奠定了基礎。公共關系形成的歷史條件:公共關系是以現代社會為基礎,現代社會為公共關系提供了哪些條件。1.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專製政治是公共關系發展的前提;2.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公共關系提供了現實的土壤;3.現代傳播的長足進步為大規模開展公共關系提供了技術手段。現代社會為公共關系提供的客觀基礎就是以上所述的政治、經濟、技術三個條件。這個定義包含五層意思:1.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其中社會組織是主體,公眾是客體;2.主體與客體之間聯系的紐帶是傳播活動,這種傳播活動具有一定的行為規範,以保證其正常而有效地開展;3.主體與客體之間是雙向的信息交流關系,主體發佈信息給客體,並不斷地從客體那里得到信息反饋;4.主體是一個控製系統,它能夠根據信息的反饋時刻調整自己的行為及其規範,以便同客體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和合作,所以,公共關系具有一定的控製管理職能;5.作為傳播活動和行為規範的公共關系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使社會組織與公眾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以利社會組織在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並與公眾獲得共同利益,所以,公共關系是一種自覺的活動。四、公共關係的特征;1.公共關係是特指社會組織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各機關公眾間關係的組合;2.它是為特定的組織機構創造良好的公共關係狀態的活動;3.公共關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平等互利,公眾利益第一;4.它的基本方法是雙向溝通,信息交流。五、公共關係的工作程序企業公共關係工作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此,企業的公共關係工作必須有周密的計劃,必須制定、遵循一定的程序,即基本步驟或環節。這個程序大體上可分為調查研究、制訂計劃、策動傳播和評估效果等四個環節(或階段),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公共關係實施程序。1.調查研究的內容<1>自我認識(企業的知名度、經營管理情況、員工隊伍的情況、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