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国工匠人物事大国工匠人物事迹[优]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工匠人物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国工匠人物事迹1他是“铁面的将军”,心中始终有一杆标尺。“再大的人情大不过飞机质量和安全”,工段内任何可能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没有人情可讲,盯人、盯责,一问到底、一查到底。在飞机线缆安装、导通等方面,飞机到哪个阶段应该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账。精益求精、对问题紧抓不放的'精神,驱使他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发现问题“早举手”,坚决杜绝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在参与c919大型客机101架至104架机的研制期间,他带领团队解决驾驶舱顶控板、操纵台安装等关键问题,推荐全机卡箍的选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操作、加速生产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顺利进行。大国工匠人物事迹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了20xx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3月1日,区总工会组织区职工朋友们观看晚会,使大家感悟“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动人故事,畅谈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真谛。创新。锻造的钻劲儿,迎难而上的猛劲儿,开拓进取的拼劲儿,以实干的.工作作风精准传承,用成绩显示中国工匠的无限魅力。观《大国工匠》,我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作为青年建设者,一系列故事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大国工匠》讲述了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传奇”。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职责为生命。在他们眼眼中只有精益求精,没有“差不多”,他们当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失误,也有人能把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等,这就是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让人不由折服这些“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作为新一代中国铁建人,更应该学习“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铁道兵的意志。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面对困难,无惧无畏,迎难而上,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弘扬民族品牌,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大国工匠人物事迹3洪家光以精妙绝伦的手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潜心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39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大国工匠人物事迹4对于单个登陆台风而言,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少一公里,就会减少近一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了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台风,许映龙与团队收集了1970年以来国内外重大影响台风或飓风各地的`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的表现和差异,主持研发出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方法,使我国的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了100公里,到20xx年下降到62公里。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和台风周旋的夜晚,许映龙带领团队与风雨竞速、与时间赛跑,他们的准确预判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追风的关键是什么?是随风而动。除了不断研判、随时调整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不退缩。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许映龙正是靠这份从不退缩,才能始终坚定地追寻真相。大国工匠人物事迹5郑志明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