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总结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总结2017年7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年级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2名教师参加了全国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的主题是“教育改革,从教室开始”,两位主讲老师都来自教学一线,对于班级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梅洪建老师,他先后做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和副校长等职务,后辞去行政,潜心教研。几年的潜心思考,让他成为了“培育-发展”班级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他的核心理念:“培育-发展”班级理念就是班主任立足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理念认知基础上,将班主任的本位工作定位为为孩子的发展设置尽可能广阔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地充分地发展。石梦媛全国科研型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她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创设了“小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和梦媛“3-2-1”育人法则。梅老师首先从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入手,指出班主任“该”做的事,提供给班主任一条简洁而“轻松”的带班之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比起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更重要。在教育中,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找到我该做的事,是避免瞎忙的关键。那么哪些是班主任该做的,梅老师告诉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为学生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让“动起来”消除班级事故、发展学生能力,他说”无事生非,有事不生非”。给学生找事做,让学生有事做。我对这一点的理解就是要求班主任为学生设计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有事可做,比如学生自带跳绳,皮筋,乒乓拍,也可鼓励学生下课多看书,多阅读,即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又避免梅老师说的无事生非。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到有益于成长的地方,否则我们不“找事”,学生就会转移视线关注一些和学习无关的甚至有害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成长第二,学会借力,让家长、任课教师成为“铁哥们儿”,让其他社会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这一点,我觉得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学校,要放眼于全社会,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家长和其他与学生成长有关的人都要参与进来,班主任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都通过他来融合,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最高效,尽最大力量让学生受益第三,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梅老师的班级中没有班干部,而是建立了班级委员会,成员都非常团结,拥有集体荣誉感,但在处理班务工作中委员会之间可以有良性竞争,学生在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时都比较积极,再加上学生的竞争意识强。所以每一个班级委员会的成员都比较有责任心。石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的老师,她认为:责任心是人精神成长的内驱力。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你明天过什么样的生活。爱是教育的前提,由爱升华为为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每一位班主任应该做到:(1)了解学生---做-爱心型班主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班主任必须知道在学生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样的?(2)理解学生---做民-主型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隐私权,人格。要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3)研究学生---做科研型班主任。班主任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4)品位学生---做艺术型班主任。班主任要讲究:形象艺术,语言艺术,教育艺术。最后她把班级管理总结为八字方针,“勤”,工作勤奋,深入了解;“细”,管理细致,认真观察;“活”,主动灵活,友好和睦;“严”,严格把关,一丝不苟;“爱”,关爱同学,服务周到;“实”,工作务实,注重实效;“善”,善于总结,不断完善;“范”,示范带头,做出表率无论是梅老师的“无班干部管理班级”,还是石老师的“小班主任管理班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激发学生的班级责任感,让学生在学校里有事可做,而且是正能亮的事。他们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他们自己的教学一线实践了几十年。班主任高级研修总结2017-02-2812:25|#2楼为加快提升柳州市城中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提高班主任德育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柳州市城中区教育局携上海铭师培训中心精心开设了《柳州市城中区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为期六天的学习中,我们得以聆听知名教育专家、实战专家的专题报告及经验介绍,为我们自身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与名师对话与互动,我们汲取了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拓展思维,为探索教育教学开辟了新途径。10月24日上午8:30继开班典礼后,是由上海宁区教育学院德育教研主任张邦浩给我们带来的讲座《现代学校德育的实践和思考》。在讲座中,张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学习了德育的原理,指出学校德育的特点:道德学习的基础是生活,学习的过程虽也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行动、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动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