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x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第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将下面语句认真抄写在田字格内,要求正确、规范、美观。(2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贪婪(lán)匿笑(nì)浑为一谈花团锦簇B、奢望(shē)祷告(dǎo)禄禄终生油然而生C、倔强(jué)雏形(chú)花团锦簇絮絮叨叨D、狼藉(jí)贮藏(chǔ)洗耳躬听随声附和3、阅读填空。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lǒng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给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上填汉字。(2分)峰峦()点缀()lǒng罩一shà间(2)“招牌”原意指______________,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2分)(3)、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2分)(4)、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2分)4、默写。(共6分,每空1分)(1)子曰:“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则》)(2)子在川上曰:“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则》)(3)争渡,争渡,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4)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6)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________。________,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5、名著阅读(共6分,故事4分,道理2分)《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猫和鸡》《两只口袋》《狐狸和狗》《衔肉的狗》等,请选一则,要求详细笔述,并简单说一说蕴含的道理。寓言:蕴含的道理:二、阅读理解(65分)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二石兽并沉焉()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如是再啮()7.下面两组句子的用法明显不同的一组是()(2分)A.人皆贺之B.其邻人之父亦云B.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C.此独以跛之故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9、默写结尾(2分)如其言,________________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三、现代文阅读(一)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