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doc
上传人:曾琪****是我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建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doc

建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周频(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应从思想理念上、体系机制上革新,逐步建立社团团建制、社团导师制、课程选修制、星级评估制和运作模式市场化、依靠力量社会化、工作手段网络化等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词]高校社团工作“四制”“三化”长效机制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是指社团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社团自身发展与学校、社会、成员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运行机制,使社团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社团建设和发展现实状况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从内部看,一些社团体制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工作不连贯,更谈不上文化沉淀。一些会员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活动缺乏群众基础。从外部来看,因指导老师、场地、器材、经费等缺失和不足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使社团干部缺乏信心,社团成员丧失激情。另外,社团发展还存在发展盲目,结构失衡,档次不高,缺乏特色等问题。创新是社团工作的生命力和灵魂,只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思想理念上,运作模式上和运行机制上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谈谈高校社团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实践“四制”,促使社团健康、良性发展(一)社团团建制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团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功能相对弱化,构建于班级的共青团组织面临改革和调整,把迅猛发展的学生社团作为共青团依附和构建对象,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社团团建重点应加强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活动建设。社团团支部应发挥思想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活动中融入和渗透“三义”、“三德”、“三观”教育,提高成员政治素质。根据需要设立支部委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规章制度,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有评比。社团支部密切配合会长全面管理社团事物参与社团重大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社团借助共青团组织影响、工作网络、人力资源、活动资金活跃社团文化,同时共青团组织将社团临时支部纳入团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之后,延伸了工作手臂,拓宽了工作领域,扩大了组织影响力。(二)“社团导师”制实践证明,没有教师文化的参入,学生社团文化的品质很难快速提升,因此,我们在尊重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前提下,由指导老师代表学校加强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实行“社团导师”制可以很好的贯彻学校的精神意图,“社团导师”制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团委具体组织实施。社团可以在校内外自主聘任或委托学校聘任1—2名兼职指导老师,初步人选确定好之后,由校团委审核同意,报学校聘任。指导老师应具有敬业精神,有与社团类型和性质相关的专业特长。学校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和要求,严格进行岗位绩效考核,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评选,颁发资金和荣誉证书,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老师,学校根据情况予以辞聘或提前解聘。指导老师深入学生社团,了解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稳定思想情绪;指导制定好工作计划,检查督促落实日常工作;参与大型活动策划等,通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进行精神陶冶、文化导向,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教师文化的引领和强力推动,丰富了社团文化的内涵,促使社团品质提升。(三)课程选修制社团引入课程选修制、学分制是社团持续发展积极变革的思路。社团以相关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延伸,聘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指导老师:如数控协会与数控课程相结合,CAD协会与CAD课程结合,网页制作协会与网页制作课程结合,营销协会与营销课程结合等,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衔接与联动。专业教师一些课堂无法完成的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可以先放到社团这块“小试验田”进行试验,利用专业知识引导会员加深社团活动的理解,从而激发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参加社团活动,对于专业学生来说,相当于强化了专业学习,而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相当于选修了一门新的课程。这样更好地发挥了社团在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为第一课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期束进行考核,社团将考核成绩送交系部,计入学生成绩档案,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构建起导向“软约束”机制。对于指导老师学校实行课酬、津贴制,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社团活动引入课程、学分制体系后,社团的育人功能由“在野”转为“正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为社团文化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团的地位和待遇,社团发展的瓶颈难题得到较好解决。社团实行课程选修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统一组织和标准化模式的不足,赋予了学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