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复习资料一、马克思1、马克思的主要作品(识记,加深的为重点)马克思全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上半年)、工人联合会(1847年12月底)、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伦敦交易所的恐慌—罢工(1853年9月27日)、给工人议会的信(1854年3月9日于伦敦)、《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9月28日)、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1865年5月底—6月27日)、工会(工联)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866年8月底)、资本论第一卷(1867)、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中央局(1869年3月9日)、法兰西内战(1871年4月)、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5月)、资本论第二卷(1885)、资本论第三卷(1894)2、马克思投稿的主要报纸和主编的主要报刊马克思为《德国缪斯年鉴》《德法年鉴》《莱茵报》《杜塞尔多夫日报》、《巴门日报》、《法兰克福日报》、《特利尔日报》、《汉堡通讯》、《科尼斯堡日报》等多家报刊上撰稿上千篇,其中最长的是《纽约论坛报》,撰稿长达十年之久。马克思主编的报刊主要有《莱茵报》《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3、马克思对报刊社会性质的论述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只有拥有最大多数的读者,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存。“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同时,报刊也要反映人民心理的一般状态。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也分别对报纸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论述,他们对报纸的组织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的武器和阵地,是工人政党力量的象征和标志。2、列宁说:“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提出了通过党报建党的观点,他通过两个经典比喻说明党报《火星报》在建党中的作用:其一,“引线:使每一块石头而且使每一小片石头都能得到应用,使它们相互衔接起来,形成一座完整而统一的大厦的轮廓。为分散的小组和个人提供“串联”的条件。其二,“脚手架”:有了这样一种通道,建设者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往来,交流思想。但是建筑物完成后就会扔到炉子里烧掉,所以是暂时的。否则就会与党的党务领导机构发生冲突。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观念上,报刊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党的总的肌体的一部分;组织上,党报与其他写作事业和著作家个人,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实际作用上,党的中央机关报应当成为全党思想上的中心。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观:第一,报刊工作始终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第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与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任务的论述: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议的工具;打破商业秘密的公开报道及舆论监督意义上的公开报道;榜样力量和报刊黑榜思想的局限;第三,苏俄报刊关于共产主义的幼稚宣传。毛泽东认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做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毛泽东关于报纸和宣传作过许多指示,发表了不少的论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该文标志着毛泽东以党报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最终形成。谈话强调党报工作者应该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动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务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的核心内涵:是毛泽东在1957年针对《人民日报》的“书生办报”而言,强调新闻工作者坚持讲政治、讲大局,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