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烛之武退秦》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5.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荆轲刺秦王》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译文: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文:《鸿门宴》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1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译文: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离骚》1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文:14.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译文:《兰亭集序》15.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译文: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译文:17.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文:18.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1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20.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赤壁赋》2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2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2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2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译文:2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译文:2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译文:2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译文:2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2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3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译文:《游褒禅山记》3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3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3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译文:3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文:3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译文: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3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文:3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39.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译文:4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译文: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希望这些话语能给我们带来终身学习的动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