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精编.docx
上传人:茂学****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精编.docx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苏霍姆林斯基,读来,再亲切不过的一个名字。那种一读倾心,再读仰慕、崇拜的感觉历历在目,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寻觅大师的足音。最初读大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加实践的论述方式与我最相宜了,好理解嘛,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文中所描绘的教育所吸引,或者说是有些迷恋。我坚信,这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一群老师,是一所理想的教育乐园。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那么懂教育,了解孩子,他走到了教育真谛的大门里面。他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园里探寻教育的规律,他觅得教育之真谛,微笑着将自己的教育发现呈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在他面前,我并不感到自身的渺小,因为你已完全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心中唯有崇拜和无限的向往。向往,甚至觉得,那就是教育的天堂,教育的世外桃源,教育的理想国,孩子和老师们的一片乐园。你无法抑制他那股强大的吸引力,那样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成了我终身对教育的仰慕。似乎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地撼天动地,仿佛不在人间,只属于那高高的云端。我醉了,陶醉在这样的一片教育理想之乐园。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追求和热爱!难怪闫学老师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序言——我想做这样的老师。是的.,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读罢此书,谁又不会让这一信念在心里深深地扎根呢?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多么奇妙的人生之旅!是谁,赋予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神奇的教育魔力?我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你,我不怕千难万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光芒,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巍峨高山,心向往之,我愿追随大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真谛,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唯有用心、专注、执着,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书海跋涉,笔耕不辍,在思考中行动,在实践中前行。对教育,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有情怀。是的,我们都是时光的穷人,我们不只是惜时如金,会思考,敢前行,我们拥有一颗坚定、执着、淡然而行的勇敢的心。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让我们铺下身子,静下心来,融进文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邂逅高贵的生命,愉悦自己,欢喜他人。《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2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我从事教学工作9年多来,经常在各种著作及论文中能看到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也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但是真正用心地去细读跟他有关的书籍还是第一次。利用暑假时间,认真拜读了闫学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一本书没有太多的说教,也没有一味地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把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理论穿插其中,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汲取、感悟。比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学生也听得极为专注。但很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思考,教师的优势反而成了阻碍、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屏障。长久下去,学生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丧失主动寻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操作方法、步骤,我们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更应该在课堂上追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么实现的?还有什么方法呢?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教学设计、教学态度都相当不错,但满脑子却只有自己的教案,只想着让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环节,却毫无顾及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从不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学生缺少应有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他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