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的中期报告本次研究基于《汉语大词典》中的民国时期词汇,从词汇的来源、含义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一、词汇来源1.外来词汇: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也反映在词汇的来源上。其中,外来词汇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来源,如“摩托车”、“拍卖”、“咖啡馆”等。2.新造词: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新的事物和概念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因此,新造词汇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来源,如“乱扣帽子”、“三峡水利”、“起义军”等。3.古词复兴:在这段时间内,古词汇也开始得到恢复和应用。因为人们开始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而一些古词汇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比如“贞观之治”、“黄粱美梦”等。二、词汇含义1.政治:民国时期是国家政治变化频繁的时期,这也反映在词汇的含义上。比如“军阀”、“废黜皇帝”、“国共合作”等词汇都与政治密切相关。2.文化:在民国时期,文化运动得到了兴起,这也反映在词汇的含义上。比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等词汇都与文化运动相关。3.社会:民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也导致了很多新词汇的产生。比如“商会”、“工会”、“农民协会”等词汇都与社会变革相关。三、词汇使用情况1.地区差异: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较为分散,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词汇使用存在差异。比如“口罩”在南方地区使用较为普遍,而在北方则不太常见。2.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使用词汇上也存在差异。比如“蹴鞠”、“顶蒸汽车”等词汇比较流行于知识分子群体。3.年代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的某些词汇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使用范围有限。比如“兀鹫”、“西装革履”等词汇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词汇研究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探索和了解。虽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被广泛使用,但是它们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