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新槐****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物开题报告.docx

生物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开题报告生物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下面为大家的整理的是生物开题报告范文,仅供参考~课题名称: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1、选题意义和背景根据预测,21世纪原油需求总量为2500-2600亿吨,按照现有油藏开发技术和措施年均仅能提供380亿吨。因此,要满足需求总量,必须将采收率提高到65%-70%,即现有水平的2倍。提高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途径主要是增加地质储量和应用高效生产技术,而后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石油天然气工业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提高采收率。在过去的20年里,采收率提高了10%,但这主要归功于油藏工程,提高采收率方法的贡献很小。由于较低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油藏中有2/3的地质储量不能采出。波及系数可以通过油藏工程和化学工程的方法得到提高,洗油效率则只能依靠化学工程。按采收率达到64%-66%的目标,现有技术可将采收率提高20%达到48%,剩余16%要依赖于化学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新开发区块的减少以及大量高产油田的减产,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IOR)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就是一种主要利用化学原理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这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效益的方法,特别对枯竭的生产井更是如此。在美国,枯竭井(指产油速度少于10bbl/d的井)的产量占总采油量的将近50%;我国的一些大油田近些年来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所以需要一种低成本的提高采收率方法(ICFA.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法尤其适合应用于今天这种经济环境。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增加原油生产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在世界各地,己经有大量的生产井和油田己经用微生物配方进行了处理。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我国的石油微生物学始于1955年,开始研究细菌勘探;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油田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理学,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及一些大专院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国外(主要是美国)在这方面己有成熟的技术,并开始向我国市场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发展。我国吉林油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协作研究了一项微生物吞吐技术,有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注入微生物的`同时需要注入大量的营养液,这相对提高了原油开采的成本。大庆油田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的研究成果。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当前引起石油界广泛重视的一种生物技术。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国内首先开创了将细菌直接注入地下提高采收率的室内评价方法,大庆石油管理局利用混合菌种进行了创造性的放大发酵工艺、注入工艺及矿场试验研究。据中国石油报1995年5月19日报道,油田专用微生物工厂在徐州建成(投放1吨微生物可增产原油400吨)。它由华东输油管理局和美国迈克尔?白克微生物公司合资兴建,采用美国的技术设备,按美国标准生产油田专用微生物,年产微生物7万加仑。大大促进了国内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的进展。3、参考文献[1]RebeccaS.Bryant,RhondaP.Lindsey.WORLD-WIDEAPPLICATIONSOFMICROBIALTECHNOLOGYFORIMPROVINGOIL,RECOVERYSPE/DOE35356,1996:127-134[2]汪卫东。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6):87-91[3]张训化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3.9一10[4]王岚。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世界地质。2002, 21(2):138-140[5]裴雪林,刘丽,赵金献。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例。断块油气田1997 5(4):61一66[6] Corapcioglu,M.YandA.Haridas:“TransportandFateofMicroorganismsinPorousMedia:ATheoreticalInvestigation,”J.ofHydrol.,Vol.72,(1984):149-169.[7]Bear,J:DynamicsofFluidsinPorousMedia,NewYork,Elsevier,(1972):605一616.[8]Bu'Lock,J.andB.Kristiansen:BasicBiotechnology,AcademicPress,NewYork,(1987)75一131.[9]Bajpai,R.K.andM.Reuss:“CouplingofMixingandMicrobialKineticsforEvaluatingthePer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