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摘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音乐专业特色指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进而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旨在为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提供新思路。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音乐专业学生作为艺术性专业人才在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大,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向社会输出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推动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设置过于概括化、选拨方式单一且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着实践性人才的发展。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二是为社会输送表演型、创作型研究人士。但在实际招生或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方向,将音乐教育视为艺人成名的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考核中过于追求统一标准缺乏对创新思想的培养。同时,高校师资队伍中多为基础乐理等理论性课程教师,少量高校引入资深音乐创作人作为教师进行教学。一系列原因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更遑论进行音乐创作。(一)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决定着培养的方向和方式、内容。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兴起时间较短,部分高校为吸引招生人数,以培养表演型艺人为目标,着重于流行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的课程,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和创作水平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繁重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独立性,仅仅由学生选择之后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深入,学习面越来越窄,没有其他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弱。此外,音乐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基本都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音乐史等课程,缺少激发教授学生创作的课程,且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地方特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过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二)师资队伍与考核评价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高校各个专业教师资源出现短缺,尤其是艺术类高等教师资源本身不足,更是造成音乐专业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各高校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缩减某部分课程的设置。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部分高校在招聘选拔教师过程中降低标准,使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的应届毕业生成为一线教师,这样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利的影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为日常考核与毕业考核两部分。日常考核多为小论文考查或视唱等方式,很少有高校日常采用汇报展演的形式,邀请专业导师作为考官或评委对学年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尽管部分高校会在期末举行文艺演出,也仅仅是安排舞台经验丰富的同学参加,表演形式过重,学生参与率低,无法起到考核评价的真正目的。毕业考核大多院校还是采取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对题目及内容的前瞻性应用性要求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会借毕业之际举办个人演唱会,但这也并不作为考查学生能否毕业的决定要素。因此,高校考评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也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个人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二、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注重实践性的教育,课堂的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音乐专业学生作为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是其就业以及创作的基础。(一)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时代的发展对音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衍生出的娱乐、商业等新型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标志着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向多元性转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在校期间,通过高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其整体的素质,在进入社会后,这类人才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提升音乐专业整体的就业水平。(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艺术,不管是演奏、演唱还是创作,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只有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才能激发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潜力与才智,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三、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几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