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玉泉与李清照的故事.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漱玉泉与李清照的故事.docx

漱玉泉与李清照的故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漱玉泉与李清照的故事漱玉泉与李清照的故事2021-10-2901:00:02小编:admin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现知有九个版本,金代一,明代四,清代三,当代一,所收录的泉名各不相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仅仅十几个。为什么不说一确数呢?因为历经沧桑,泉名用字发生许多变化,总有难以定夺之处。但无论如何,各版俱列有漱玉泉却是无可置疑的。由此可知,漱玉泉堪称济南名泉中的名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文学家李清照是济南人,她在晚年(南宋绍兴年间)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漱玉集。今人把李清照纪念堂建在了漱玉泉北侧,亦将漱玉泉妆扮得风姿绰约,在趵突泉泉群的37处泉池中,仅逊于以喷涌壮美而著称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这无疑饱含济南人对李清照尚远的情愫。然而在众多济南人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几许问题:漱玉泉之命名乃何人、何时、何据?漱玉泉与漱玉集两者命名孰先孰后,相互间有因果关系吗?1982年,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在济南风情一书中写道:“‘漱玉’一名,当然是从‘漱石枕流’这一成语化出来的,以玉代石,自然更具有洁白温润的韵味。”时至今日,许多书籍文章,特别是济南市园林部门和趵突泉公园所编撰的出版物,仍沿袭此说。另外还有人由“漱玉”联想到“喷珠溅玉”一词,于是以为古人以“漱玉”二字描摹此泉“喷珠溅玉”之状貌(参见姜宝港等济南七十二名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漱石枕流”这一典故始见于南朝刘宋时的世说新语一书,而“漱玉”的出处远早于此,可追溯到西晋初年左思的招隐(之一)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和陆机的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至唐代,“漱玉”一词已属常见。例如: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杜弈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之二)中庭起崖谷,漱玉下涟漪。——张贾和太原山亭怀古诗似漱寒玉水,如闻商风弦。——白居易酬吴七见寄蓝溪秋漱玉,此地涨碧澄。——贾岛雨后宿刘司马池上夜溪漱玉常堪听,仙树垂珠可要攀。——方干叙龙瑞观胜异寄于尊师泉漱玉声冲石窦,橘垂朱实压荆扉。——方干秋晚林中寄宾幕蕙风杉露共泠泠,三峡寒泉漱玉清。——陆龟蒙送琴客之建康山势北蟠龙偃蹇,泉声东漱玉琤瑽。——殷文圭玉仙道中在宋代,李清照(生于1084年)的前辈诗人词家中,使用过“漱玉”一词就有徐铉、宋祁、梅尧臣、张伯玉、陶弼、文同、蒋堂、苏轼、黄非熊、仲殊、孔武仲、吕希纯、晁元礼、金君卿、刘拯、吴师正。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李清照继母的祖父、宋仁宗天圣八年状元王拱辰,有“石渠飞溜漱寒玉,昼夜竽笙鸣阶墀”(耆英会诗)句;李清照的亲舅舅、熙宁三年进士王仲修,有“雨过御沟春水满,小滩风月漱珠玑”(宫词)句;著名词人晁端礼于绍圣元年(1094)游历济南,作满庭芳词:“北渚澄蓝,南山凝翠,望中浑似仙乡。万家烟霭,朱户锁垂杨。好是飞泉漱玉,回环遍、小曲深坊。西风里,芙蕖带雨,飘散满城香。微凉,湖上好,桥虹倒影,月练飞光。命玳簪促席,云鬓分行。谁似风流太守,端解道、春草池塘。须留恋,神京纵好,此地也难忘。”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明确可知的,也是宋代以及之前仅见的,用“漱玉”来描写济南泉水的诗文。“漱”,本义为漱口,即含水荡洗口腔,后引申为凡水荡物之称。“漱玉”乃形容泉水溪流冲荡山崖岩石,声若击玉。从上面所举的诗句,很容易得出这一结论。当然,说“漱玉”是描摹泉流“喷珠溅玉”之状貌者,也不仅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一书,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对“漱玉”的释义是“指山泉激石,飞流溅白,晶莹如玉”,该馆的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承袭这一释义,仅缩写为“山泉飞溅,晶莹如玉”。然而这两种工具书都没有举出明显而有说服力的例证。两书所同举的唐代刘长卿过包尊师山院诗:“漱玉临丹井,围棋访白云”,从中根本看不出“飞溅”、“晶莹”的含义来,却被某些学者提炼出“漱玉”的第三种解释:“谓汲水”(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汲水”一说似没有把话说完,像个半截句子。“漱”字并无“从井、泉中取水”之义,倒是还有“吮吸”、“饮”之义。如汉代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晋代刘伶酒德颂:“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漱玉临丹井”之“漱玉”似应释作“汲水而饮”方为完整。“玉”指莹澈如玉的井水,如解作饮者的牙齿,则不合文词的义理与情致。元代赵孟頫曾在济南做官,期间所写的祷雨龙洞山诗里,有“临桥濯清飔,汲井漱寒玉”之句,这或可作为与“井”相关的“漱玉”乃“汲水而饮”的确证。至于“漱玉”乃山泉飞溅,晶莹如玉“摹形”说,若不全盘否定,也只能聊作水流激石,声若击玉“摹声”说的扩展,由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