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ocx
上传人:是你****深呀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年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ocx

2022年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PAGE6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本文关键词:教学改革,纺织品,检验,贸易,研究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本文简介:摘要:随着国内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例,通过对地方纺织企业调研并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索实践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更新、考核方案设计等系列教学改革。关键词: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企业需求;教学改革近年来安徽纺织产业发展迅速,涉及纤维原料生产、印染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本文内容:摘要:随着国内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例,通过对地方纺织企业调研并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索实践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更新、考核方案设计等系列教学改革。关键词: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企业需求;教学改革近年来安徽纺织产业发展迅速,涉及纤维原料生产、印染加工、成衣制作及纺织品销售流通各个环节,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省内纺织企业数量逐年递增,纺织产业调整升级,传统的纺织生产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新的产业发展方式,使职业教育与安徽纺织产业接轨,本院在对全省纺织企业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区域人才需求分析,对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1安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安徽省承接了江浙等地的多家纺织企业转移[1]。2017年全省棉纱加工企业为1064家,棉织加工企业363家,印染企业224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4818家,服装零售企业2224家,与2016年相比企业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企业规模也有了一定扩大,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2000户,全省纺织工业增加值553亿元,同比增加2.6%。如安庆华茂集团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排头兵,先后投巨资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2017年集团销售收入41.32亿元,同比增长20.54%;桐城鸿润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出口企业,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9.8亿元,主营业务增幅达到70%以上;望江申洲集团是产业转移的标杆企业,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企业,目前员工总数已超过1万人。总体上,我省纺织企业正以科技环保为方向加速转型,随着省内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可以预见未来我省将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纺织专业人才。2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企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加,毕业生在就业时的选择变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专业就业率;但也会促使学生频繁更换工作,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毕业生只看当前工资水平而对工作岗位发展前景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屡屡受挫而产生畏难情绪。通过与企业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或在师傅指导下才能独自胜任岗位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和振兴地方经济,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无法对接势必会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在制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必须是以服务企业为目的,面向企业、了解企业、依托企业,最终融入企业。从就业情况看,本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均为100%,来校招聘的纺织企业很多,除本省企业外也不乏许多外省纺织企业到学校宣讲招聘。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主要面向纺织服装企业、贸易公司及纺织品商检机构,经相关调研统计后表明,本专业企业需求较多的岗位有纺织品检验、纺织品外贸、纺织品跟单、纺织品市场营销及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岗位。近几年随着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增多,相关企业用人需求也随之增加。经过调研,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1)熟悉纺织品检验项目及检验程序,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按照各类标准要求完成纺织品检验;(2)能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国内外市场调研,制定合理的纺织品营销方案;(3)能独立接单审单,制作符合要求的各类单证;(4)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交流、销售及业务跟进;(5)熟悉纺织品生产流程,能进行原材料及产品终端的质量控制;(6)具有团队精神,注重合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7)善于表达,具有一定的市场拓展和营销能力;(8)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自学能力。3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3.1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产教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为原则,行业发展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创新了“工学结合、学工交替、以工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应实践三种对接,即职业教育和企业相对接,企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