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9.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学习教案.pptx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结构构件。当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与下部楼层差异较大,或者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距离(jùlí)扩大或上、下部结构轴线错位时,就必须在结构改变的楼层布置转换层结构。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底部数层为落地剪力墙或筒体和支承上部剪力墙的框架组成的协同工作结构体系。这种结构类型由于底部有较大空间,能适用于许多建筑功能的要求,广泛用于底部是商店、餐厅、车库、机房等用途,上部为住宅、公寓(gōngyù)、饭店等高层建筑。一、转换结构(jiégòu)的计算模型1.1梁托柱的转换(zhuǎnhuàn)结构///1.2框支剪力墙转换(zhuǎnhuàn)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墙元(壳元)模型,如SATWE、PMSAP等。框支托梁的构造应按高规的相应要求(yāoqiú)控制,如托梁上的洞口布置、托梁的腰筋配置等等;框支柱、托梁均应在特殊构件中单独定义,否则程序不会按框支柱、托梁进行设计控制。可以用FEQ对主梁托墙的框支榀进行二次应力分析,FEQ可以按高规的要求(yāoqiú)进行加强部位的应力配筋。次梁托墙的转换榀则无法进行平面应力分析。////////“高规”10.2.1条,非抗震(kàngzhèn)设计和6度抗震(kàngzhèn)设计可采用;7、8度抗震(kàngzhèn)设计的地下室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厚板转换层结构,目前缺乏完善的分析方法,应尽量避免采用。整体计算时厚板一定要考虑厚板面外的变形,这样才能把上部结构、厚板、下部结构的变形、传力等计算合理,由于厚板上下传力的特殊性,厚板面外变形的正确考虑,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厚板平面内可以按无限刚考虑。在用SATWE、PMSAP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时,应使厚板上下结构的轴线在厚板这层同时画出,并在轴线上布置100*100的虚梁,当虚梁所围成的房间较大时还应增加虚梁,人工地细分厚板单元。最后(zuìhòu)在分析时厚板必须定义为弹性楼板(可以用“弹性板3”面内无限刚,面外有刚度)。此外厚板本身的细部分析,可以借助二次分析程序SLABCAD完成,其中板的配筋、冲切、应力验算等均包含在内。SATWE厚板的分析与结构(jiégòu)整体分析是分开的,在整体分析中考虑板的变形是为了结构(jiégòu)中除厚板以外构件分析的准确性。PMSAP则是板与其它构件一起分析、配筋。支撑厚板的柱均应定义为框支柱。1.4超大梁转换(zhuǎnhuàn)结构2)把大梁作为一层输入(shūrù),即两层合并为一层,大梁则按梁定义,层高为两层之和,这种计算模型仅用于考察、计算大托梁受力、配筋,其余构件及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可以不用。层高的增加使柱的计算长度增加,此时程序自动考虑柱上端的刚域,亦使结构分析准确。也可以用FEQ进行二次分析。1.5桁架转换(zhuǎnhuàn)结构二、转换结构的设计(shèjì)控制设定‘底部带转换(zhuǎnhuàn)层高层建筑结构’设定‘框架、剪力墙的抗震(kàngzhèn)等级’关联(guānlián)操作:2.2刚度控制(kòngzhì)及软件输出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dìyī)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dìyī)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这是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要满足的;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也是如此。2)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高规的10.2.3条2款,转换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和限值,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结构计算软件,按附录E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侧刚比。高规附录E中E.0.1是针对转换层位于1层的,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děnɡxiào)剪切刚度比算法,宜为1,限制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E.0.2是针对转换层位置大于1层的,采用转换层的上部结构与带转换层的下层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算法,宜为1,限制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yǐshàng)时转换层本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上机操作:三种计算层侧向刚度的方法方法1--高规附录E.0.1的剪切刚度:Ki=GiAi/hi,适用于转换层位于1层的刚度突变的控制;方法2--高规附录E.0.2的方法剪弯刚度:Ki=1/Δi,适用于转换层位置(wèizhi)大于1层的刚度突变的控制;方法3--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Ki=Vi/ΔUi,适用于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转换层本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