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罗斯福集邮》教学指导《罗斯福集邮》教学指导(精选16篇)《罗斯福集邮》教学指导篇1〖课文分析〗本文讲述了罗斯福先生一生爱好集邮的故事。课文从罗斯福先生集邮起源写起,又写了罗斯福先生的几件集邮轶事。一是集邮增长了知识。任美国总统期间,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罗斯福清楚地告诉参谋部军官,他是集邮者,所罗门群岛的地理位置他很清楚;二是邮票来源。他的八十万张邮票并非出高价购买,而是从信封上揭下或低价购买;三是他在任职期间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如让邮票印刷机做巡回演出,把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二次世界大战的伤员;四是关心邮票印制,并谈了集邮的体会。他亲自过问两百多套邮票的印制,他认为集邮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收获却比付出更多,因为它带来的是欢乐。罗斯福身为总统,和普通人一样花时间集邮,体现出集邮的价值―――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课文简洁明了,无曲折的情节,但内容感人,促发学生集邮的乐趣。〖要点提示〗1.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2.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说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3.这篇课文中有两处罗斯福先生的语言描写,他的语言风格与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可引导学生模仿,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有趣的性格。〖教学建议〗1.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让人物的生平与集邮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2.教学中,围绕“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可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上点或画上波浪线,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品读概括;也可请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还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及时鼓励、肯定用完整、清楚的语言概括问题的学生。3.罗斯福的语言反映了他的性格,也体现了他的集邮思想。教学中,可模仿人物的语言风格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文中意思,感悟罗斯福集邮的现实意义。4.结合“初显身手”中“讲集邮故事”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集邮的收获,讲一讲经历过的或看见的、听见的集邮故事。课后可按“笔下生花”的要求,以“我和集邮”为题进行习作。《罗斯福集邮》教学指导篇2一、说教材《罗斯福集邮》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寸世界”中编排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前任总统罗斯福一生爱好集邮的故事,表现出集邮陶冶性情、调节情绪、开阔视野、催人奋进等无穷魅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不起眼的小小邮票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探究式阅读方法,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品词析句,了解集邮的益处,体会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集邮给罗斯福带来的益处和欢乐,激发学生业余爱好的愿望。二、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四、说教学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一)课前活动与学生聊一聊各自的业余爱好。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通过简短的交流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业余爱好都会有付出,对某种爱好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是“爱好者”。因为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方寸世界”——集邮,所以,在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集邮也是一种业余爱好,从而进一步明确“集邮”、“集邮爱好者”的含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二)导课采用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的方式,并板书课题。(三)初读课文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