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合集15篇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对孩子成长而言,安全感是支撑孩子生长的重要力气,孩子有安全感,会感到快乐,也是安康心思的基础。那么该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呢?现代父母都知道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教育界里有句话“养育孩子,六岁前用心,六岁后省心;六岁前省心,一辈子操心”,除去生活习惯、规矩的培养,说的更是孩子的安全感。想要孩子将来事业成功,家庭生活幸福,必须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是孩子才可能拥有自信、乐观的生命底色。反观不少人,即便在事业上有成,可在婚姻家庭中屡屡受挫,与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总是受伤,说到底,是童年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可见,一对父母再精通教育,如果不重视孩子安全感建立,那么孩子以后心理难免出问题,反之,一对父母即便再不懂教育,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大概率不会长歪。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其实,安全感这个词,在心理学上叫做“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在宝宝三岁前如何跟主要监护人(如妈妈)互动。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把妈妈当作“加油站”,只要妈妈在场,便可安心探索外部环境,比如去和小朋友玩,去观察地上蚂蚁。妈妈离开后虽然哭闹,但只要妈妈一回来,情绪就很快稳定下来,又开始继续探索。这样的宝宝,因为得到了妈妈充足的爱,从而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世界也是足够安全的,好奇心、开拓劲头都会很足,将来在事业和婚姻中也会很幸福。孩子建立安全感,三个阶段很重要一级安全感:在孩子一岁半以前,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断奶是一次冲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自身没有生存能力,要完全依赖监护人照料,包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物质上包括孩子饿了有奶吃,渴了有水喝,尿湿了能及时被换掉纸尿裤。。。。。。精神上只要指无条件回应。只要自己哭了,无论任何原因,都能得到及时拥抱和安抚。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觉得“我是值得被爱的”,安全感也由此建立。这个阶段中,断奶是对家长和孩子的第一次严重考验。若家长用过激的方式断奶,比如母子隔离时间长,比如抹辣椒水涂黄连,都会极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二级安全感:一岁半到上幼儿园之前,入园焦虑是一次冲击一岁半到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将从对妈妈的依恋慢慢转移到探索外部环境中。当他觉得外界环境是安全的,家人也能给予强有力的后盾之后,内心就会增加一层自信,安全感也会再上一台阶。这时期,入园焦虑对孩子的安全感是一次大冲击。顺利渡过的孩子,安全感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三级安全感:上幼儿园期间,分房睡是一次冲击。这时候的孩子,要经历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体验人与人互动中的乐趣和烦恼。若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处理和他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和,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又一次飞跃。这时期为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常常会跟孩子分房睡。注意方式要温和,循序渐进才能不破坏安全感。当安全感被破坏后,如何弥补?如果以上三个阶段,尤其是面对三次重大冲击,父母的做法过激之后,孩子安全感受挫,就容易退缩。这时候,想要重建安全感,需要父母有强烈的同理心,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需要自己做什么,然后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出现咬指甲、捏被角等自己不理解的行为,也不要呵斥,要更加关心他体贴他,这样才能帮孩子慢慢修复安全感。你家孩子安全感充足吗?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