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减负30条学习体会范文.docx
上传人:一条****然后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史上最严减负30条学习体会范文.docx

史上最严减负30条学习体会范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史上最严减负30条学习体会范文第1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路线决定一切”,走什么样的路线,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出现这么沉重的学业负担,与学校没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直接的关系。“减负”要先端正办学思想,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2条,严格依照课标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与践,国家已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常识,因为学生需要全面成长。我们必须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线不少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则有的课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小学数学,一个星期仅安排4个课时,绝大部分学校及教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挪用”其它课程的课时上数学课,“开齐开足课程”成了虚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通过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来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时间,在规定的课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通过与学生家庭深入有效的沟通,帮助其提高教育质量,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减负”要求学校“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随意“提高教学难度”,还不断“加快教学进度”!问题在于: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或者说唯一的方式是“笔纸考试”,在出题上不能很好地把握“标准”,一线教师不知道出题范围及难易度,不得不在教学中随意提高难度,哪怕明知学生掌握不了,也要教,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反正我“尽责任”了,至于学生能否掌握,要看他们的“造化”。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已经成部分初中校及小学“制胜”的“法宝”,如有的小学六年级在11月中下旬时已教完本期教材,开始教12册教材。义务教育学段学生机械记忆好,通过加快教学进度、留大量时间复习、考试,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考试分数,但对学生长远发展危害极大,是“杀鸡取卵”式的“质量”。当学生的问题暴露时,已不在本学段读书,“责任”归下个学段背。这种现象在小学最为严重!“非零起点”教学的错误观念已漫延,人人都想抢跑,这个问题学校及教师无法把控,主因在学生家庭。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学生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自我教育的能力,所谓的“辉煌质量”都是昙花一现、灾祸之源!第3条,均衡编班配置师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规范实施学生随机均衡编班,合理均衡配备师资。”。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主要在高中学段,现在这种编班方式被一部分初中校“学习”、“借鉴”,还美其名为“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对教师、学生的歧视。为了获得所谓的“质量”而不顾教育的规律,“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好班”占少数,相应地,“好老师”也只占少数。不仅初中分“好班”、“差班”,小学不少的学校也这样做了。学生之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差异,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因为学生存在差异就把他们分成“好班”、“差班”!如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引导他们走正确的学习之路,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少的初中生,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大,有无限的潜能、有无限的可能性。过早贴标签,将让很多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差生”!义务教育学段把学生分成“好班”、“差班”,可以提高考试“优秀率”,比如说在“优生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等。这些“优生”能走多远?是否需要对“优生”跟踪调查?值得深思。第4条,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容易做到,三至六年级及初中难以控制时量,因为作业的难易度不好界定,要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职业良知来实施。第5条,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教师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的作业,都容易做到,问题在“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我们有多少的老师见过“课标”?我们有多少的老师读过“课标”?我们有多少的老师理解了“课标”?又有多少评价学校及老师的试卷按“课标”出题?第6条,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不得在小学组织选拔性或与升学挂钩的统一考试。教育心理学中有一条“考试效应”,进行一定量的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有帮助,小学效果最为明显。但考试次数多了,分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会受到损害,这种害处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