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人读书十二法.docx
上传人:St****36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古人读书十二法.docx

2022古人读书十二法.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人读书十二法(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论语?为政?)【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lsquo;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rsquo;子闻之,曰:lsquo;是礼也。rsquo;(?论语?八佾?)【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例】5.提倡经常稳固复习。子曰:lsquo;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异,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区分、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根源,提取精粹的内容。【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局部,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说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那么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似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防止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假设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那么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那么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那么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那么不敢志于彼。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假设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假设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假设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假设读得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