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寓言故事.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经典的寓言故事.docx

经典的寓言故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典的寓言故事经典的寓言故事大全《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隐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小偷退齐兵》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长的人,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起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若惊了。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谏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子发摆摆手说:“你们一时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锋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子发同意了。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小偷,如果损害社会人民,的确该绳之以法;如果改邪归正,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时也能干出大事来。《不受嗟来之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化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江边姑娘》在大江之滨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10来户人家。虽然村里的人经过一年到头辛勤的劳动,基本上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日子并不好过。他们的生活朴素而节俭。每天晚上,男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晚饭后不久就得歇息。女人们在男人休息之后还要做一些收拾屋子、缝补浆洗的事。勤劳俭朴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往下传,村里各家各户的少女也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练就了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她们不仅在白天帮助家里做一些烧水做饭、养鸡养畜的工作,到了晚上,还要搞手工编织、做针线活。因为经济上都不宽裕,点灯用烛成了一道难题。为了节省一点灯烛钱,村里的姑娘们商量决定,大家分摊着凑一些蜡烛,每晚集中起来在一户住房较宽的人家一起干活。有一个因家境贫寒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每天晚上也到村里姑娘集体活动的那户人家去做夜活。日子一长,那些出了蜡烛的姑娘开始嫌弃这个少女。她们风言风语地想撵她出去。这个少女面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的无理做法愠而不发,并且很有礼貌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