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十五”期间的五年里,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为近六十万人,分析及调查显示,死亡原因中的80%左右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即由于“三违”造成的。首钢建厂以来的40年里共发生了233起事故,对其分析发现,因“三违”造成的事故达198起,占事故总数的84.98%;在对某厂76起冲床事故的分析中发现,因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占77.64%。一、安全心理学概述二、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三、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四、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五、心理救援六、关于快乐的几种技巧一、安全心理学概述一、安全心理学概述二、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想要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纠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里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里,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事故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人的不安因素与人的不安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和心心理需求,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制定安全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预警逐级负责制、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及安全方面的心里活动规律,打到能较为准确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3、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作用(1)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安全心理学通过研究在生产过程中人的认知规律对发生事故时人的心理状态分析,从而提出加强安全教育,在组织制度和操作技术上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预防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正常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保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员工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和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建立员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目的。因此,想要减少如此多的事故就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而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要研究好安全心理学,由此可见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2)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及作用意义: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和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作用:a)可以为工程技术设计、制造部门提供设计、制造机械、施工器具、防护用品的依据;b)为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指导;c)能够为安全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规、条例、制度、办法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d)可以为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e)可以在分析时提供深层次的解释,进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措施和方法。三、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三、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三、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2、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省事就省事,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干活嫌麻烦图省事,该做的不去做,使得安全出现隐患和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3、麻痹心理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麻痹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职工居多;二是强化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多次做也没问题,我行我素;三是高度紧张后的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四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自以为绝对安全;五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4、轻视心理: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管理者潜意识中还是见物不见人,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显出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即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事故隐息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即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和小团体利益,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力内部“摆平”,把“四不放过”抛在脑后;“外归因”现象即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未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5、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