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新版多篇)[概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篇一论可持续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摘要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和土是一切生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帝国、巴比伦王国的衰亡,都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而亡国。希腊人、小亚西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些地方变成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1]。近几十年来因沙化导致撒哈拉大沙漠多次南侵,迫使邻近国家不得不放弃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使耕地岩漠化、沙漠化等成为不毛之地。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合成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大课题。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中国水土资源保护现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据90年代初遥感普查,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中国七大流域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中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而仅因土壤退化每年就要损失耕地约46.6~53.3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耕地面积在减少,可是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盐渍化、沙化、瘦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退化而丧失了生产能力。目前,全球15亿公顷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将会达到1000万公顷。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状况。1.1问题与危害水土流夫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危害有:(1)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退化。据不完成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4000多万亩,每年平均100万亩以上,全国每年至少流失50亿吨沃土。(2)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比地面高5一7米,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3)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给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困难。中国大中小蓄水工程已淤积泥沙200亿吨以上。(4)生态环境恶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2成绩与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治土、治沙斗争。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全国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一4万平方公里。通过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面广量大,今后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另外,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由于人为因素,每年新增加水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