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长兴岛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上传人:曦晨****22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42 大小:5.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连长兴岛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大连长兴岛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言大连沈铁长兴岛物流有限公司是由沈阳铁路局独资创办的专业化物流公司,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与长兴岛和国际临港产业园毗邻。公司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括长兴岛公共港区铁路作业区、铁路临港物流园区及衔接驻岛企业专用线等。目前,长兴岛港站至公共港区疏港铁路Ⅰ分场已完成,Ⅱ分场在建,并在东港区建成投产一座占地600亩,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临港铁路物流园,后期将根据物流需求,在东部、北部港区、石化区建设铁路专用线,最终形成遍布全岛、交通便利的铁路网枢纽。本工程接轨于长兴岛公共港区铁路专用线,止于长兴岛物流园区,全线长3.342km。线路自长兴岛公共港区专用线ZDK1+500引出后,并行规划于东港区1#路西侧,折向南引入物流园区,为驻港及临港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专用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13年6月,大连沈铁长兴岛物流有限公司委托大连海事大学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项目组在现场踏勘、工程分析、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提交审查。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接受环评委托后开展前期准备、调研和制定工作方案。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术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状资料,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制订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为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进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最后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第二阶段的预测评价成果,提出减少环境污染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大连长兴岛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次评价重点如下: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并对施工期、营运期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与建议。本次评价认为:拟建项目建设符合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建设可以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在采取本报告书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且措施落实良好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看,大连长兴岛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项目合理可行。在本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大连市环保局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办事处、大连信达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有关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建设单位大连沈铁长兴岛物流有限公司的密切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项目组2014年3月目录目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2编制依据..............................................................................................................................11.2.1法律法规...................................................................................................................11.2.2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