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simulink的qpsk的调制与解调本科论文.doc
上传人:是你****噩呀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5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simulink的qpsk的调制与解调本科论文.doc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simulink的qpsk的调制与解调本科论文.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SIMULINK的QPSK的调制与解调仿真设计——QPSK的解调设计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5年12月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评分项目得分报告书写及格式具有题目、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10)正文格式,图、表、参考文献引用等正确,排版美观(10)基础原理报告中是否体现被仿真系统的原理以及原理框图(10)仿真目的,仿真方法,仿真结果的意义表述清楚(10)M文件仿真或Simulink仿真做出信源,调制信号,解调信号波形(15)仿真参量丰富(如对频谱,信噪比,误码率等的分析),仿真波形直观。(15)是否实现设计功能,各个模块的设计参数是否清晰(10)框图直观,有对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仿真对比及结论(10)仿真参量丰富(如对频谱,信噪比,误码率等的分析),仿真波形直观。(10)答辩是否存在抄袭(10)对所仿真系统原理的提问回答情况(10)对仿真过程提问的回答情况(10)总分(100)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前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采用FSK、ASK、PSK等调制方式,逐渐被许多优秀的调制技术所替代。本文设计出一个产生QPSK信号的仿真模型,通过此次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QPSK系统的工作原理。正交相移键控,是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四相绝对移相键控(QPSK)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好、误码率低、频谱利用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现正广泛地应用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宽带接入、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系统之中。论文主要介绍了正交相移键控(QPSK)的概况,以及正交相移键控(QPSK)的解调概念和原理,了解Simulink中涉及到QPSK的各种模块的功能,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对QPSK的调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QPSK调制性能进行了分析。从中了解QPSK调制的原理及对现代通信的影响和意义。关键词:QPSK调制Simulink仿真Matlab目录第1章绪论11.1引言11.2概念及基本组成部分11.3QPSK系统简介21.4课题研究现状41.5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目的41.5.1研究工作41.5.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51.6本章小结5第2章QPSK的调制与解调原理72.1数字调相72.1.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72.1.2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82.2QPSK调制和解调原理102.2.1调制82.2.2解调92.2.3QPSK的调制原理102.2.4QPSK解调的工作原理112.3QPSK的产生122.3.1QPSK的星座图122.3.2QPSK的产生方法132.4本章小结15第3章Matlb/Simulink简介133.1Matlab简介133.2Simulink简介133.2.1Simulink概述133.2.2Simulink特点143.2.3Simulink常用模块库14第4章基于simulink的QPSK系统仿真分析164.1正交调相法产生QPSK信号164.2QPSK调制过程主要器件的功能及参数设置204.2.1产生需要的信号源204.2.2串并变换214.2.3单极性信号转双极性信号模块组224.2.4调制模块234.2.5星座图模块244.3simulink仿真结果254.3.1仿真波形254.3.2仿真星座图304.4仿真结果分析314.4.1仿真结果314.4.2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314.4.3未解决的问题324.5本章小结32结论33参考文献25附录系统总框图26天津理工大学通信工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第1章绪论1.1引言数字通信是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消息,或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数字化有多种方法,最基本的是脉码调制(PCM)、差值编码(DPCM)、自适应差值编码(ADPCM)以及各种类型的增量调制。数字通信的早期历史是与电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937年,英国人A.H.里夫斯提出脉码调制(PCM),从而推动了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进程。1946年,法国人E.M.德洛雷因发明增量调制。1950年C.C.卡特勒提出差值编码。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供实验用的24路电子管脉码调制装置,证实了实现PCM的可行性。1953年发明了不用编码管的反馈比较型编码器,扩大了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