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河南省洛宁县).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河南省洛宁县).pdf

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河南省洛宁县).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年至2022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河南省洛宁县)选择题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相关知识内容。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与隋炀帝无关的历史史实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选择题隋朝末年,有位官员欲将粮食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转运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A.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两千我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所以要从余杭到达洛阳,必须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故选D。选择题科举制度在我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以下属于武则天为科举制的完善做出的贡献是A.加试策问B.创立进士科C.创立殿试D.创立八股文考试制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选项C符合题意;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包括策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明朝创立八股文考试制度。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选择题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①耧车②曲辕犁③翻车④筒车。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耧车和③翻车汉朝时期发明的;②曲辕犁与④筒车是唐朝时发明的。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选择题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唐末农民战争D.武则天统治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选择题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开通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边疆管理D.扩大了唐朝疆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行”是指玄奘西游,“东渡”是指鉴真东渡,都是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往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A.安史之乱是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虽然被镇压,但是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也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D项表述错误,安史之乱的爆发是755年,大唐王朝覆灭是907年。按题目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故选D。选择题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完全担任中央和地方要旨,体现了宋朝的政策()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休养生息政策出现在西汉初年,题文的“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CD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选择题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A.设置通判B.控制对军队的调动C.设置转运使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答案】C【解析】